對再生水安全性指標的需求提高,如怎么處理難降解有機物等,都是再生水利用下一步面臨的巨大問題。
形成小循環容易,形成大循環困難。因為大循環涉及到投資大等問題,根據當地水資源狀況計算效益,有些豐水地區沒必要花太大代價做大循環。
編者按
“十二五”期間,國家希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環境保護部總量司司長劉炳江曾表示,預計到2015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再生水應用率達到15%以上,新增再生水處理能力約2700萬噸/日。
但目前,我國再生水利用面臨規模小、管理水平不高、運行不夠穩定、水質水量難以保證、管網建設薄弱、輸送成本較高等問題,很多城市再生水利用沒有成熟的管理機制。各地應該如何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實現“十二五”的目標要求呢?我們選擇北京,進行深入采訪,北京目前的再生水利用量已占全市用水量的19%。

圖為北京首座清水零消耗公園北小河公園
缺水的北京如何用好水資源?記者了解到,2011年,北京市年利用再生水超過7億立方米,占全市用水量19%,利用率約占處理量11.8億立方米的60%。
北京再生水利用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對其他地區有無學習參考價值?再生水究竟應該怎么用,就地回用和大規模使用需要哪些條件?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北京再生水源豐富,都用在哪兒?
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5%以上,再生水利用范圍逐漸擴大,但再生水安全指標需求也隨之提高
對于北京來說,再生水回用有一個非常可靠的基礎,即2008年奧運會以后,北京的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5%以上,處理后的污水可以作為再生水的充足水源進一步處理利用,北京將再生水主要用于農業灌溉、工業、市政雜用和湖泊等環境補充水。
水利部水資源司巡視員程曉冰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北京市再生水的主要用途,農業灌溉主要用在通州、大興等區,灌溉面積58萬畝;工業用水大部分為火電企業冷卻水;市政雜用包括道路噴水、施工降塵、洗車等;河湖環境主要用于補充河道、湖泊環境用水量。
近年來,北京市大力推廣再生水替代工作。在工業用水方面,9個火電廠已經全部將冷卻水由地表水置換為再生水,年減少新水用量超過兩億立方米。新建項目如首鋼150萬噸冷軋項目、京東方八代線項目等,都對再生水的適用比例提出了明確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綠化方面,全市綠化用水量2.2億立方米,其中,年使用再生水5250萬立方米,占24%。同時,推廣部分清水零消耗公園建設,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目前,已經建成了首座清水零消耗公園北小河公園,公園內雨水全部收集利用,園林綠地澆灌全部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十二五”期間,北京市還將有30個公園成為清水低消耗公園,除了古樹等對水質要求較高的樹木之外,其余的全部使用再生水。
然而,當城市河湖景觀開始大范圍使用再生水,其對再生水氮磷營養物指標也將提高。另外,對再生水安全性指標的需求提高,如怎么處理難降解有機物等,都是再生水利用下一步面臨的巨大問題。因此,北京要實現中心城區全部達到地表Ⅳ類、下游基本達到Ⅴ類水質,任務還十分艱巨。
專業公司有何作為?
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引進專業再生水水務公司,形成競爭性的格局
盡管小循環成本低,但形成社會大循環是再生水利用的目標。那么,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哪些條件呢?
據愛思特水務科技有限公司介紹,要做社會大循環必須有強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政策和基礎建設完善的前提下,引進專業的再生水水務公司,并形成一個競爭性的格局,政府充當監管者,維護再生水市場秩序。
首先,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再生水產業。再生水存在廣泛的潛在需求卻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關鍵原因在于沒有形成有效的供給。因此,在再生水產業化體系內,最重要的就是再生水的供給者能夠提供有效的再生水供給,滿足用戶的需求。
再生水公司能根據市場需求提供產品和服務,不僅提供作為商品的再生水,還提供再生水技術——向擁有再生水設施的單位提供專業服務。在再生水發展成熟以后,再生水設施從建設到運營管理完全可以外包給再生水公司。這是一種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運營模式,能克服目前再生水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第二,再生水回用要本著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進行。由于再生水產業具有部分公共事業的特點,決定了政府支持的必要性,尤其在產業發展初期。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直接介入再生水市場,而是為促進再生水市場發展服務,再生水產業也應該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
第三,制定再生水利用的規劃。價格直接影響到再生水的需求,由于技術和規模問題使得再生水成本偏高,一些規模偏小的再生水工程中水成本甚至超過了自來水的價格。導致企業選擇使用自來水,不少再生水系統設備閑置和浪費,同時也降低了企業更新再生水技術的積極性。
第四,加強制度建設。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適應再生水的制度體系,包括再生水標準、再生水監管、再生水工程投入等。此外,再生水監管也存在缺位問題,在缺乏現場例行監測和管理部門監測的情況下,無法保證用戶用水要求。
第五,大力扶持再生水利用的關鍵技術研究。工業再生水利用工程的實施最終依靠技術來完成,應盡快開展污水再生全流程技術、經濟高效污水回用技術等研究和推廣工作。
再生水究竟應該怎么用?
再生水回用管網建設投資大,就地回用成本低,不具備完善管網的地區,可多形成小循環
污水處理率為再生水回用提供保障,但是不少企業反映,由于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等多處于郊區和偏僻地區,將水引入城市需要鋪設大量管網,投資將十分龐大。
程曉冰也指出,提高中水回用率,管網方面要做得工作比較多。按照過去的模式,北京的污水處理廠都是建在城市邊緣、地勢比較低的地方,建設在地勢較低的地方是依靠重力把污水送入廠內,但要再回用中水,就需要建設管網把中水送回。目前,北京市在方莊有一個再生水廠,管網從方莊鋪到了石景山。市政綠化方面已經設置了不少中水取水點,綠化車開到取水點,接上管道,刷IC卡即可取水。盡管如此,受到管網限制,北京市全面使用再生水替代綠地澆灌仍然存在一定困難。
完善的管網是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的有效途徑,但并不是每個地區都有大量資金進行管網建設。程曉冰說,“在多數城市不具備完善管網的情況下,就地回用是提高再生水回用率的有效辦法。比如,小區內收集雨水綠化、企業內部中水循環利用等。”
實際上,我國大多數工業企業的再生水利用都是廠內循環,比如火電企業冷卻水循環利用等。南昌市一家環保企業曾測算,目前再生水處理成本達1.98元/噸,而利用分散式再生水處理設備,直接投資只要0.4元/噸。由此可見,再生水就地回用的成本最低,可以作為提高使用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形成小循環容易,形成大循環困難。因為大循環涉及到投資大等問題,根據當地水資源狀況計算效益,有些豐水地區沒必要花太大代價做大循環。”程曉冰說。
相關鏈接
有哪些明確的政策利好?
一、《“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加快重點用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提高工業水循環利用率。推進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利用。
二、2012年4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
主要任務有積極推動再生水利用,其中包括:1.建設任務。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發展用戶、分質供水”和“集中利用為主、分散利用為輔”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各地應因地制宜,根據再生水潛在用戶分布、水質水量要求和輸配水方式,合理確定各地污水再生利用設施的實際建設規模及布局,在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的地區要加快建設,促進節水減排。
“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污水再生利用設施規模2676萬立方米/日。其中,設市城市2077萬立方米/日,縣城477萬立方米/日,建制鎮122萬立方米/日。建成后,我國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總規模接近4000萬立方米/日,其中設市城市超過3000萬立方米/日,有效緩解用水矛盾。
2.技術要求。合理確定處理水質標準。確定再生水利用途徑時,宜優先選擇用水量大、水質要求相對不高、技術可行、綜合成本低、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的用水途徑。工程設計之前,需進行污水再生利用試驗,或借鑒已建工程的運轉經驗,選擇合理的再生處理工藝。再生水要根據其用途,達到相應的衛生安全等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