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權威城區防洪排澇能力分析報告昨出爐——杭州各區塊排澇能力到底如何?
看了這張圖,你就明白了根據20年一遇的排澇標準,杭州多地都不達標編者按檢驗一座城市是不是夠現代化,一場大雨足矣……雖然,強臺風“菲特”給我們帶來的大暴雨已經遠去,但城市積水帶來的內澇卻依然刺激著我們的神經。
為什么我們的許多城市總是“逢雨必澇”?我們城市的排澇能力究竟如何?為什么城市的排水基礎設施建設總是跟不上暴雨的節奏?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城市內澇?原因顯而易見。以杭州為例,建設滯后的水閘泵站;不斷消失被填的河道;被高樓侵占的滯洪區;薄弱的地下排水管道……如何標本兼治來破解這一道道難題,盡快治好城市內澇這個“城市病”?
我們以杭州為樣本,從城市排水能力、河道水網改善、地下管網疏通、泵站建設等方面為杭城“內澇病”把把脈。
但愿,在下一場暴雨來臨之前,我們的城市能盡可能地做好準備,讓百姓少受積水之苦。
記者 吳佳妮/文黃昕/圖杭州的排澇標準是什么?城市積水都是通過什么渠道往外排的?產生內澇的原因是什么?杭州城區各個區塊的排澇能力究竟如何?在建排澇工程進度如何?
昨天,杭州市林水局向杭州市委市政府專題匯報了杭州城區防御洪澇能力,以及防洪排澇規劃、項目實施計劃和建設情況,這些杭州市民關心的問題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排澇標準是什么?
杭州城區處于天目山、千里崗山脈東部末端至平原交接過渡地帶,地勢總體呈西南往東北傾斜狀。主城區多處位于山坡與平原過渡地帶,易受小流域山洪影響,存在山洪來得快、排得慢的特點。
杭州市區處于錢塘江河口兩岸,太湖流域南端運河水網平原。境內河流縱橫,水系發達。錢塘江河口兩岸排澇受高潮位和洪水位影響,運河水網排澇受下游嘉興、太湖、錢塘江口與長江口水位影響。
從防洪角度講,杭州城區主要依賴錢塘江、東苕溪堤防;從排澇角度講,主要依賴水閘、泵站、河道、管網。
按照現行規范,杭州城區需要達到20年一遇排澇標準,相當于可抵御一日降雨210毫米左右,或三日降雨280毫米左右。
這次“菲特”臺風,主城區最大三日降雨327.6毫米(2007年羅莎臺風為208.5毫米),接近50年一遇標準。
從目前來看,杭州排澇工程任重而道遠。
產生內澇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雨水管網偏小。當運河、錢塘江在正常水位時,遭遇局地短歷時強降雨產生內澇,其主要原因是雨水管網收集、排泄能力不足。
第二,主干河道排水不暢。當長歷時大范圍降雨導致運河水位上漲到警戒水位以上、錢塘江潮水位或洪水位高于內河水位時,產生內澇的主要原因是主干河道水位受大水系影響,下降速度慢,且現有機排能力不足,同時與雨水管網排水能力不足有關。有時,當大水系的水位高于地面標高時,還會通過雨水管網形成倒灌。
第三,上游攔蓄、下游排泄能力不足。當小流域山洪暴發時,由于上游缺少山洪攔蓄措施,下游河道排水不暢,容易在山坡與平原過渡區域產生內澇積水。如留下、轉塘、虎跑路、天目山路等容易積水。
第四,水系溝通不暢。下穿式道路橋涵積水,與周邊水系不暢、排水設備能力不足有關。如城北南莊兜鐵路箱涵。
杭州排澇工程如何規劃?
除了目前正緊鑼密鼓進行中的閑林水庫和三堡泵站(見A6版),還有許多水利工程在計劃或實施中,下一步,杭州將加快推進運河二通道和八堡排澇工程前期工作,盡快實質性啟動運河二通道和八堡排澇工程建設。該工程建成后,可從根本上解決杭州主城運河水系外排錢塘江及上塘河流域的排澇問題。
抓緊實施各區域骨干河網整治,提升河網排洪能力。其中包括城西骨干排洪河道、城東新的九沙河新建、新開河與和睦港溝通河道、上泗沿山河整治等項目。
加快沿錢塘江排澇閘站建設。之江新城擴建四五個排灌站等。

城西幾多溪流河道,消失在高樓中?
曾經汛期一到年年都澇,積水總在這里“留下”
千百個“小水庫”消失了,近年大力治理仍未扛過“菲特”
□見習記者 嚴沁 錢祎/文 黃昕/制圖10月,臺風“菲特”把杭城變成了“水城”,城內多處馬路成了“河道”。而每逢水淹,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把目光投向城西,因為但凡杭城遇“水患”,此處總是榜上有名——這就是留下。
2007年10月8日,臺風“羅莎”過后,留下汪洋一片,至今令人記憶猶新;而這次,臺風“菲特”又讓留下“很受傷”:
截至10月7日15時,留下街道普遍積水嚴重,留下大街路面積水超過40厘米;茶市街社區安樂新村小區60戶底層住戶家中進水,10多戶人家水已經淹到床邊……水淹留下的癥結在何處?飽受積水之痛的留下近年改造是否有成效?何時才能徹底告別水淹的日子?
留下鎮老居民:
只要汛期一到留下年年都澇昨天,記者抵達留下集鎮中心時,馬路上還留著不少土黃色的灰。
“這都是積水退掉后留下來的黃泥。”蔡女士是外省人,2004年來留下,在街道辦對面開了家煙酒行。她說,這次積水沒進了她的店里,“在老家從沒有見過這么大的水!”
而對于留下的“原住民”,對于這樣大面積的積水,也有些陌生。在他們的記憶里,老底子這種情況很少很少發生。
趙阿姨今年56歲,住在留下茶市街社區,“我在這里生這里長,這么大的水,幾十年前從未遇到過。只記得2007年那次臺風來,曾經漲過大水,一直淹到腰這里。”
記者見到陳文星大伯時,他正在清理自行車,“前幾天被水淹過后,還沒好好擦洗過。”
1948年出生的陳大伯,是地道的老“留下”,從留下屏峰一家企業退休后,一直住在這里。他告訴記者,早些年,留下沒有各色的現代化建筑,除了鎮中心,其他地方不是茶園就是稻田,稻田間分布著一塊又一塊池塘,河網密布。“雨一下,雨水‘嘩’地就流到稻田里和池塘里去了,不記得有什么積水發生。”
在陳大伯腦海里,除了菲特,印象很深的臺風有兩個,一個是2007年的“羅莎”,還有一個就要追溯到幾十年前了。
“1957年的臺風,雨下得也蠻大,鎮上道路也積起了水,不過很快就退下去了,因為水馬上就排到了河里、田里。”陳大伯說,“至于2007年的‘羅莎’是留下被淹得最慘的一次。差不多這10年來,只要汛期一到,留下年年都澇。”
街道基層干部:
曾經河港交錯,如今很多溪河都消失了“留下的地形是‘硬傷’,南面是連綿的山,北面是平原河網。”留下街道黨工委委員王喆形容留下就像一個“鍋底”,加上東西兩側地勢也高,留下被周邊高地以“U”字型包在了里面。
遇強降雨,山洪下泄速度很快,而平原泄洪能力弱,很容易形成內澇。“這次雨量過大、過于集中,長時間的大暴雨超過正常防御范圍,山洪沖下來一下子排不出去,就淹了。”王喆說,除了地形和自然因素,留下地塊的開發以及快速城市化進程,也與內澇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留下以前是杭州城西的蓄洪區,有很多農田、魚塘等,小和山等地還種著茶樹,雨水從山上下來后,水田有一定的蓄洪能力,加上西溪濕地強大的消化能力,就像海綿一樣,吸飽了水后,水才會排到道路上去。
而現在的留下區塊開發迅速,拔地而起的建筑高樓和高教園區,西溪濕地周邊也都在開發,讓這一帶的土地硬化得相當快。
王喆說,城市河道對排澇有很大作用,但隨著城市化加快,有些河道“消失”了,“以前西穆塢水庫下來有一條小溪,后來因為建造高中操場,逐漸變成了一條暗河。”
這樣的例子還有好多,讓王喆印象很深的是原來流經安樂新村的一條不知名的小溪,“上世紀70年代以前,這條小溪是通往留下河的,后來一家國企在那兒建了宿舍樓,小溪沒有了。山上的水下來后,只能靠路面下的雨水管排出去,暴雨一來馬路上就很容易積水。所以碰上‘羅莎’、‘菲特’,安樂新村都淹得很嚴重。”
河道管理者:
各項排澇工程上馬,“菲特”過后起到一定作用歷經“羅莎”后,留下街道“吃一塹長一智”,在安樂新村重修了一條暗河,拓寬了涵洞。這項改造工程在兇猛的“菲特”來臨之際,發揮了作用,靠暗河的排水,此次安樂新村的積水遠沒有“羅莎”時來得厲害。
陳大伯告訴記者,雖然今年的水也很大,但是跟2007年“羅莎”過后相比,情況明顯要好些,“而且水退得要比6年前快。不知道是不是跟留下各條河道的過水通道改造過有關系?”
記者了解到,從2009年開始,有關部門在留和路東穆塢至石馬段建造了6個箱涵,主要用于緩解小和山高教園區的排澇問題,馬路有多寬,箱涵就有多寬。
同時,從西溪留下街道門口開始,一直通到留下河,鋪設了一根雨水管,把積水引入留下河。留下河邊還新建了雨水排澇泵站。
此外,02省道荊山橋和新開河橋兩處橋涵從10米擴建成20米,送水量從原本的40立方米/秒增至70立方米/秒,溝通了上埠河、沿山河的水,使留下的山洪進入五常港、顧家橋巷,流到余杭塘河再轉進運河。
“‘菲特’比‘羅莎’更猛,但這次留下的積水比2007年深度低了10-20厘米,積水時間也短了很多。”杭州市市區河道監管中心配水防汛處處長樓道明認為,上述的那些工程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而在小和山高教園區經歷了“羅莎”和“菲特”兩次臺風的陳妍同學,也從一個側面作了印證。
2007年,陳妍考入浙工大讀本科,“那年臺風過后,學校里到處都是水,淹到膝蓋這里,魚都游到了路上;我們被困在寢室,離食堂就幾百米路,但就是過不去。”
后來,陳妍考入了自己學校的研究生,沒想到研究生畢業前,又來了一次臺風。
10月7日那天,狂風大雨持續不斷地撲向小和山高教園,陳妍趕緊儲備“糧水”。慶幸的是,最后浙工大校園除了部分地方有積水外,總體安然無恙,校園出行也不受太大影響。
癥結分析“透水層”減少影響城市蓄洪對于以留下為代表的城市排澇難問題,樓道明有很多話說——城市建設越來越現代化,但為什么城市抗澇能力看起來反而越來越弱了?他分析了其中三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是城市自身的“先天不足”。以留下街道為例,“盆地”式的地理構造,很容易讓積水產生。而如“山城”重慶,由于城市地形因依托山地呈階梯狀分布,城市的積水傾瀉就比較快,對于排澇比較有利。
第二,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原有“透水層”的破壞。例如,杭州古蕩地區原來有許多河塘和農田,每個河塘、農田猶如一個個微型“小水庫”,都有一定程度的蓄洪能力;但高樓逐漸建造起來后,路面硬化,千百個“小水庫”消失了,綠化面積和水面率減少,水泥、瀝青路面大量出現,使雨水很難下滲。
第三,是城市功能規劃設計的先天不足。在國內城市規劃建設早期,肯定也分析過排水泄洪問題,但可能當時的規劃標準跟不上現在的生態環境變化,后期管理起來就有困難了。
“這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最頭疼的問題,是城市‘通病’。”樓道明表示,市區河道監管中心在2008年才成立,雖然近5年來河道消失現象幾乎沒有,排水也大多比較暢通,但在十幾年前,還是有一些地方的河道或多或少地消失了。
留下的水最后排到哪里去了當問及杭城積水的最終去處時,樓道明給出了答案:大運河。
樓道明還是以留下街道為例,解釋了從城區排水到大運河的過程。“例如,上埠河、五常港、新開河等,承擔了留下地區的排澇功能。”
那么雨水匯入這些河道后,又往哪里去了呢?
樓道明說,這些水系都是互相連通的,各個河道里的水最后都會進入運河。而運河排水有三條路徑:通過湖州排入太湖,通過嘉興排入杭州灣,通過上海排入黃浦江。
“所以運河在杭城排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對于城市河道管理者而言,這樣的排水大樞紐有愛亦有愁。
今年10月6日,“菲特”帶來的強降雨使運河水位大幅升高,全面超警戒線,造成托頂,包括留下上埠河等在內的杭城河流水無法順利進入運河,嚴重阻礙城內排澇,也影響了留下過水河道整改的效果。
而留下遇到的困境,幾乎就是杭城排澇面對大雨時的一個縮影。
“杭城排水,我們還要看運河心情。”一名水利工作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
據悉,大運河水位頂托的困局,或許能在三堡排澇工程全面建成后有所改觀。“這個工程的原理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在運河水位過高時,也能把運河水排到錢塘江里去。”樓道明說。
#p#副標題#e#
杭州地下排水管,可以承受多少雨量?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杭州雨水管道設計標準只有半年一遇這次暴雨中表現良好的錢江新城,設計標準超過兩年一遇□通訊員 丁守中 李敏吉 謝德林 本報記者 章高航/文 黃昕/制圖臺風“菲特”帶來的暴雨,讓杭城不少地方成了重災區,道路積水嚴重,交通瞬間崩潰。不少專家認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雨水管網收集、排泄能力不足。
排水管網就像人體的“血管”,要時刻保持通暢,更要保證管道內壁的清潔。那我們的地下排水管網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可以承受多少雨量呢?
錢江新城“大血管”較多這次暴雨基本無積水表現良好作為新建城區,錢江新城核心區在這次暴雨中基本沒有積水。
記者從錢江新城管委會規劃設計處了解到,錢江新城采取雨污分流的形式,已經建成了較為完善的排水系統,結合基礎的下穿隧道,同步建設了7座雨水泵站。
說起轄區內基本沒有積水的原因,管委會一名工作人員總結說,主要是排水比較通暢,“每條路下面都鋪著市政雨水管道”。
“這下面就是,這里的管道直徑是1.5米。”該工作人員指著錢江路上的一個窨井蓋,向記者介紹說,錢江新城的雨水管道直徑最小0.3米、最大2米,不少是直徑為1米至1.5米的管道。這個標準,已達到兩年一遇以上。
“雨水收集和污水收集不同,并不成體系,遵循的是就近原則。”管委會規劃設計處的蔡宏偉處長解釋,道路集水系統收集雨水后直接排入就近的河道,最后通過運河排入錢塘江。錢江新城區域內的河道主要有新塘河、新開河和江干渠,都屬于運河水系,目前沒有通航功能。新塘河的平均寬度是25米,新開河是12米,江干渠是8.5米至12米。雨水由雨水管道收集后,按就近、分散排放的原則排入這三條河里面。
不過,因為局部河道未整治,錢江新城核心區外部分路段仍存在排水不暢的情況。“雨水管道就像人體的毛細血管,一定要保持通暢,像之江東路二通道附近,因為橫向的雨水管道還沒來得及鋪設,在這次暴雨中也有積水。”蔡宏偉說。
老城區的“血管”普遍狹窄:
當年設計標準難敵目前豪雨連連這次暴雨中,像錢江新城這樣的新建城區表現不錯,不過有些老城區就沒有這么幸運了,有些地方積水甚至到胸部,部分路段一度造成交通癱瘓。專家認為,造成城市內澇的原因之一,就是排水管道標準偏低,降雨量超過排水能力。那么,我們的地下排水管網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降雨量?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杭州的地下排水管網最大能承受每小時35毫米的降雨量。
按照2011年修訂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要求,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要達到1至3年一遇,重要地區3至5年。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標準小于1年一遇,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規定下限更低。
而據杭州市政設施監管中心排水監管科透露,杭州雨水管道的設計標準是0.5年至3年一遇。2008年以后鋪設的雨水管道基本上是兩年一遇的標準,能承受最大雨量為每小時46毫米;上世紀90年代至2007年左右鋪設的雨水管道,基本上是一年一遇的標準,能承受最大雨量為每小時36毫米;而更早以前的雨水管道則是半年一遇的標準,每小時能承受的降雨量不超過26毫米。
說起排水系統,大家也許會想到法國龐大的地下排水系統。據說,在那里的排水管道里開卡車完全沒問題。始建于十四世紀的巴黎地下排水管道,已成了巴黎的驕傲。
為什么我們不能像國外那樣,對雨水管道進行擴容呢?相關部門表示,河網和雨水管網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時間,而且前期的規劃很重要。“國外很多城市,都是在很多年前就進行了規劃,提早埋好了相關管線。而我們現在如果要改造的話,需要大動干戈,而且成本也很高。”相關專家說。
換一種思路對付積水:
“下沉式綠地”可試試、“深隧系統”正在研究雖然我們的管道標準偏低,不過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認為,城市內澇,涉及到降雨、管道排水、河道泄洪等,不能簡單歸結為排水管道標準不足。“城市排水是個系統工程,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改善調節。”
杭州市林水局專家建議,推進城市下沉式綠地建設。在道路建設確保綠地面積的同時,綠化原則上應采取下沉式,一方面可增加綠地的蓄水能力,另一方面可緩解路網下排水管的排水壓力。“確實沒有條件實施下沉式綠地的,建議結合地塊開發,建設‘地下雨洪調節池’。”該專家說。
而據杭州市規劃局的相關專家透露,杭州正研究建設“深隧系統”——暴雨時,若地表雨水徑流量超過排水管道標準,多余的水可以流進“深隧”暫時儲存;暴雨過后,開啟地下水泵站,將“深隧”里的水排走。
其實,為了城市排水順暢,杭州一直在努力。
從2008年開始,對一些老城區因排水系統標準較低、又無法用工程措施改善的,杭州城管采用“一點一方案”應急處置,即通過人員及機械的強排,盡可能緩解積水。同一年,杭州建成城區防汛指揮系統,在各條河道閘站以及市區易澇點,安裝視頻監控探頭,實時遠程視頻監控。
今年,市政設施監管中心已對市區內主、次干道雨水井、雨水管進行了全面檢查和清理,共疏浚管道3000余公里、疏挖窨井24.27萬座、清除積泥12800余方。“我們對雨水管道,每天都有例行檢查,看是否有淤積或者破損;每年有2次養護,主要是管道清淤。”工作人員介紹。

杭州老城區排水基本靠運河,如何讓運河水快速排到錢塘江三堡泵站建成后一天能排一個半西湖閑林水庫即將完工,疏堵結合治內澇杭州老城區排水基本靠運河,如何讓運河水快速排到錢塘江三堡泵站建成后一天能排一個半西湖閑林水庫即將完工,疏堵結合治內澇□本報記者 吳佳妮臺風“菲特”帶來強降雨,導致杭城多處積水,而讓很多人困惑的是,為什么雨停了好幾天,城西好多地方的積水還是退不下去?對此,西湖區防汛辦的解釋是:內河及運河水位降不下來,導致管道里的水排不出,積水自然也退不下去。
在杭州的排水渠道中,運河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杭州老城區大部分的雨水通過內河最終都是匯入運河。
當整個杭嘉湖平原都處于強降雨區域時,運河水位就會迅速升高,杭州這段的水位就極易被“頂托”,難以排澇。
怎樣疏通運河水?正在興建的三堡排澇泵站,就是為此而建。
杭州老城區排水基本靠運河雨水在杭城大大小小的管道里游走,最終流往哪里?
杭州市林業水業局防汛防旱與水利管理處處長盛忠華告訴記者,雨水最終會匯聚到兩個地方,其中錢塘江兩岸雨水主要排往錢塘江,如濱江、蕭山、轉塘、九溪、錢江新城、下沙等地塊。
而大部分地塊的雨水,都是通過內河,最終匯入運河,往嘉興下游走。這些地方包括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一部分)、下城區(一部分)、江干區(一部分),基本上整個老城區的排水,都依賴于運河。
但運河有個水位低的致命缺點,警戒水位才2.7米。“菲特”帶來的降雨不僅時長量大,而且覆蓋了整個杭嘉湖河網,嘉興、嘉善等下游河道的水位也非常高,對運河上游起了“托頂”作用。
運河水排不出去,老城區內的雨水自然也無法排出去,只能往低洼處漫溢。
除了往下游排,運河水還有沒有其他的去處?在杭州東南面的三堡船閘,一個連接運河和錢塘江的大型排澇工程——三堡泵站正在興建中,將為運河水帶來新出路。
新建排澇通道連接運河和錢塘江杭州三堡排澇工程是以防洪、排澇為主,結合改善水環境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泵站位置緊貼三堡二線船閘,位于船閘西面運河西側。
泵站排澇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修建一條通道,一頭連著運河,另一頭連通錢塘江,當運河水位過高,無法往下游排泄時,泵站內的水泵就會啟動,把運河水往錢塘江里排。
為什么一定要用水泵?因為錢塘江的日常水位有4.5米,而運河只有1.3米,處于低地勢的運河水不能自主流進錢塘江,只能通過泵站將內河水排到錢塘江,這也是為什么杭州大部分地區自主排澇是通過運河而不是錢塘江來實現的原因。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還在修建中的三堡泵站,工地上正在開挖泵站的主體工程基坑,將來這里將放置4臺總功率1.32萬千瓦的抽水泵。
錢江路外側延伸至錢塘江的單孔出水箱涵、排水閘門和漁人碼頭防洪堤達標工作都已完成,“大概2015年汛期前,整個工程就能投入使用。”杭州市南排工程建設管理處副處長金國棟說。
一天能排干一個半西湖水記者了解到,沿錢塘江邊,有七堡、新塘河等地好幾個泵站,將內河水排到錢塘江,不過這些泵站的能力相加,也只有60多立方米/秒,僅能滿足七堡、上泗等小部分地區的排澇。而三堡泵站的排澇能力達到200立方米/秒。
這意味著什么?“按照這樣的速度開足一天,至少一個半西湖的水肯定排掉了!”金國棟告訴記者,泵站出水通道有兩個,一個是通往三堡船閘航道,另一個通往錢塘江。
“當天氣預報將會長時間強降雨,運河水位達到2米時,我們就會啟動第一臺水泵,通過長單孔箱涵預排水,直接排入錢塘江,不影響船閘航道通行。”金國棟說,“當運河水位漲到2.4米,運河封航后,我們就會把水直接排到航道內,這樣加快速度,也更方便。”
金國棟說,該工程是按照百年基業標準來建設,混凝土表面涂有防腐蝕層,減少江水對其侵蝕,一些關鍵部位也采用不易腐蝕的陶瓷替代原來的金屬。
“等到建成后,將會與杭州市防指聯動,由市防指統一調度,響應會非常迅速,并且還將會有應急預案。”金國棟說。
只能緩解內澇無法根本解決三堡泵站建成投入使用后,杭城內澇問題是不是將會迎刃而解?
“這是不可能的。”杭州市南排工程總工程師何勇說,“三堡泵站的排水能力遠遠無法滿足整個杭城的排澇需求,只能夠緩解,無法根本解決。”
那么,能不能夠把排水速度提高,來適應更高的排澇需求呢?
“這也不行。”何勇說,“200立方米/秒已經是極限了。”
因為運河航道狹窄,當水泵抽水時,水流速度會更快,在如此狹小的航道內,如果抽水速度再提高,很容易帶起運河底下的沙泥,并且對運河兩岸堤岸造成沖擊,形成安全隱患。
何勇告訴記者,根據之前測算,在使用泵站排水后,可將運河水位峰值降低42厘米左右,警戒水位的持續時間減少54小時。這意味著如果有內澇,杭城將會淹得不那么嚴重,積水退去的速度也會更快。
疏堵結合治內澇 更需合理規劃城市杭城內澇,并不是單靠修建一個水利工程就能徹底解決的,而是需要多管齊下。如果說三堡泵站是“疏”,那么即將完工的閑林水庫就是“堵”。
閑林水庫的位置在余杭閑林鎮樺樹村一帶,一期儲水容量997萬立方米,二期儲水容量近2000萬立方米,相當于兩個西湖,它的下游就是這次內澇“重災區”留下街道。
“閑林水庫會提升該區域近4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抗洪能力。”盛忠華說,“水庫完全建成后,能夠擋住200-300萬立方米流到上埠河的山洪,大約相當于總量的40%左右,可以很大程度緩解這一區域的排澇問題。”
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水利專家朱法君告訴記者,要想更好地解決杭州內澇問題,保證主城區雨水管道通暢,也是整個排澇工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另外,擴大城市規模也是解決內澇的一個發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在擴大城市規模的同時,也要注意河道網絡的規劃,不能夠只造房子和馬路,還得留一些河道,讓雨水有地方可去,這才是一個合理的城市規劃。”朱法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