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想象,那浩蕩的珠江巨龍是如何從歷史的深處走來,用奔騰的激情和寬廣的胸懷,開拓出了這一片肥沃的三角洲,而巨龍的口中含著的寶珠,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廣州。
我們能想象,那些可愛的小河流是如何穿過一條條尋常巷陌、一扇扇陌生的窗戶,把一代代孩子的童年、少女的歌聲、老人的回憶緩緩地帶向遠方。
相比以177條水道聞名于世的威尼斯,僅中心城區就有231條大小河涌的廣州更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水,創造了廣州的歷史;水,成就了廣州的輝煌;水,道出了廣州的故事;水,流淌著廣州的情懷。
曾幾何時,這“流著奶和蜜”的故鄉水,被肆意橫流的工業生活廢水所污染;曾幾何時,承載著艇仔和歌聲的河涌,變成了人人掩鼻而過的污水溝。
人們多么想,想再如兒時那樣縱身躍入沁涼的水中,就好像跳進母親的懷抱;人們多么想,再坐到河邊的大樹下乘涼,就好像回到久違的家。
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就提出了“恢復廣州市民到珠江游泳”的殷切期望。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能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放心水,人均GDP就是達到2萬美元,也不算科學發展!”
“治水要一天當5天用!”2008年12月23日,廣州市召開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水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時任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在會上發出了新一輪治水的“總動員令”。張廣寧的話擲地有聲:“整治好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不僅是辦好亞運會的需要,也是市民的期待;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這是全體廣州市民的共同愿望,倘若珠水能言,她也一定會大聲疾呼!
2008年底,廣州市啟動了新一輪治水行動,誓言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581項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項目,使廣州水環境明顯改善。
長纓在手,敢縛“黑龍”。對于廣大的治水工作者來說,這一定是他們職業生涯中最刻骨銘心的一年半,他們一定還記得,是怎樣一遍遍地討論治水方案,是怎樣一趟趟地跑工地、協調施工,是怎樣一遍遍地耐心說服老村民遷出老屋,給治水騰出施工空間。
而對于許多廣州市民而言,這也一定是在焦急的等待、滿心的期盼中度過的一年半。河涌能否真的變清?能否告別水浸街?市民能否喝上放心水?
經過全市上下一年半的“苦干”、“實干”、“硬干”,截至今年8月5日,廣州終于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一年半以來,按照計劃要新增的38家污水處理廠已全部建成,完成了48座污水泵站建設,新鋪設污水管網1094公里,通過截污,僅中心城區每天減少80萬噸污水直排珠江;
一年半以來,121條被列入治理計劃的中心城區河涌已經有119條完成了整治任務,最難治理的石井河大部分河段已告別黑臭,沙河涌、獵德涌水質明顯改善;
一年半以來,廣州北部的白云湖實現了通水,開始向石井河補水;以長虹調蓄湖為樞紐的沙河涌、獵德涌和車陂涌“三涌”聯合補水工程全部完成;用珠江“大水”治河涌“小水”的調水補水思路逐步成為現實;
一年半以來,廣州完成了246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村內衛生狀況改善,環境美化,許多鄉村重現了“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田園風光;
一年半以來,中心城區228項水浸街治理工程已完成225項,讓廣州人頭痛的崗頂地區經過整治,抵御了今年四月、五月的幾場“紅色暴雨”,宣告告別水浸歷史……
擊水中流,珠江再渡。今天廣州將進行自2006年以來的第五次橫渡珠江口活動,2000游泳健兒將直接檢驗治水的成效。
治水,是“治人邊之水,為水邊之人”。治水的效果好不好、錢花得值不值,老百姓說了算。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完成整治的石井河上游,垂釣者又坐到了河邊;在沙河涌新鋪的木棧道旁,出現了散步的人們;在大沖口涌的古榕下,老街坊們下棋、跳舞、乘涼……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廣州治水雖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還沒有達到老百姓心目中的“滿分”,因此治水的腳步還不能停下。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給廣州治水布置了“新作業”:要求廣州建立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朱小丹強調:“治水要一年一年抓下去,一屆一屆抓下去。”廣州市市長萬慶良也強調,要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大力推進水治理工作,實現廣州水環境的根本好轉。
但愿有一天,人和水能恢復往日的親密;但愿有一天,朋友自遠方來,會羨慕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家有水、戶戶有花”的美麗城市。(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