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風景如畫的漁子溪生態公園內,1000余名跑步愛好者迎著微風,沿著湖畔展開了一場充滿活力的健康跑。公園內,湖面波光粼粼,林木青翠蔥蘢,鮮花絢爛綻放,樓臺亭閣、長廊小橋錯落有致,遠近景致相映成趣。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條匯入長江的小溪,曾經是出了名的“臭水溝”。
地處長江與沱江交匯處的瀘州,與兩江共同經歷了無數個春秋。然而,在過往的發展浪潮中,兩江之上也曾留下人與自然日漸疏離的印記,成為環保工作中難以破解的難題。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民發現:江水中暢游的魚兒多了,江水也愈發清澈。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都在無聲訴說著——瀘州,已然尋得了一條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徑。
一條小溪的蝶變 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 漁子溪生態公園的“前身”,是三道河、新河溝與大橋河溝三條支流——它們在漁子溪交匯后,一同流入長江。曾幾何時,這里岸邊垃圾成堆,水面漂浮著油污與穢物,路過的居民總要捂住口鼻,“臭水溝”成為其難以擺脫的標簽,也是當地人避之不及的“生態傷疤”。
而如今,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推進,這條曾經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一躍成為最美網紅打卡地。
從昔日的臟亂不堪到如今的景致如畫,這般翻天覆地的變化絕非偶然,背后是政策引領、方案擘畫與技術支撐三方面精準施策、協同發力的必然結果。
2017年10月,漁子溪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這個占地1300畝、總投資14.6億元的工程,歷時三年的建設,于2020年9月展露新顏。
5000米截污管網如同隱形的血管,疏通了生態“病灶”;3600米河道經過清淤,重新煥發生機;7200米防洪堤宛如堅實的臂膀,環護著兩岸;3座閘壩,精準調控著流水的“呼吸”。此外,岸邊栽種的5500株樹木及20萬平方米生態植被,在修復過程中鋪展出盎然綠意。
治理的“魔法”,讓漁子溪的水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地表水從Ⅲ類、Ⅳ類的渾濁中掙脫,盡數躍升至優于Ⅲ類水標準,部分指標更達到Ⅰ類、Ⅱ類水標準。隨著“水下森林”生態系統和魚類生態鏈的重新構建,這里也成了野鴨、白鷺等候鳥棲息的天堂。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直排長江的泥沙含量大幅降低,節約水資源、保持水土和修復生態的多重目標均已實現。
生態修復并非終點,而是與自然對話的新起點。項目負責人黃皓表示,項目啟動之初,便邀請了環境工程和生態修復領域的專家團隊,針對漁子溪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了“康復方案”。同時,積極培養本土專業技術團隊,構建了“專家指導+本土執行”的協作模式,以確保治理工作順利進行。在治理過程中,還運用了生態學和生物學的先進技術?!昂喍灾褪歉鶕|需求,有選擇地在水中種植水草、浮萍等水生植物,按比例放養魚蝦、湖螺、湖蚌等水生動物,從而構建生物鏈。通過這種方式,打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加速污染物降解,提升水體自凈能力,使濕地生態系統重煥生機?!?br />
每年10月前后,漁子溪生態公園的粉黛亂子草如期綻放,如云似霞的花穗鋪滿河岸,市民循著秋色而來,赴這場與花海的約定。這浪漫景致的背后,既是公園對生物多樣性的悉心呵護,也是其打造科普基地的生動實踐。
除了粉黛亂子草,公園還栽種了紅花滿天星、紅葉石楠等40類草花,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種植碧桃、櫻花、銀杏、香樟等60類喬灌木5000棵,形成與整體景觀渾然一體的花卉植物園。岸上繁花競放,水中魚戲蓮間——400畝、30萬立方米的清澈水體里,不僅種植著白仙子、蓮花等水生植物,還投放了鰱、鳙、鱖等魚類2.5萬尾,以及本地湖螺、湖蚌等底棲動物1.5萬千克,構建起完整的淡水生態凈化體系,成為市民與學生直觀學習生態知識的活教材。公園還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種植苦草、眼子菜等水生植物19萬平方米,有效發揮涵養水源的作用,為2021年瀘州成功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提供了重要項目支撐。
如今的漁子溪,將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交出了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滿分答卷。這份答卷里,藏著瀘州對“碧水保衛戰”的執著,對“美麗瀘州”的深情,更寫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今年上半年,瀘州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減排有序推進;城市(含縣城)建成區無新增黑臭水體,566個問題入河排污口整治銷號完成率100%;9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均建成或依托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并穩定達標排放。
一個企業的轉變 企業綠色發展與地方經濟騰飛的雙贏 在龍馬潭區魚塘街道的四川武駿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內,升級改造后的煙氣治理設備正平穩運行。一旁的煙氣在線連續監測系統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濃度等關鍵數據實時跳動,這些數字無聲記錄著企業在環保領域的主動作為與顯著成效。
作為瀘州玻璃制品生產的龍頭企業,這家公司曾是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大戶”。為扭轉這一局面,企業主動投身環保改造——其煙氣治理系統升級項目總投資約3500萬元,其中1087萬元來自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補助資金,政府的有力扶持為改造注入了關鍵動力。
“完成窯爐煙氣深度治理后,企業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從之前的260mg/m3大幅降至40mg/m3,降幅高達85%?!睘o州市龍馬潭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四級主辦何攀介紹道。這一成果,既是企業深耕環保的生動注腳,更是瀘州市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的有力印證。
推動企業綠色發展與地方經濟騰飛實現雙贏,瀘州市生態環境局在大氣績效評級工作中,鮮明展現了“服務者”與“引導者”的雙重角色。
四川武駿光能有限公司環保部部長王定榜說,省級專家評審提出整改建議后,市生態環境局立即行動,不僅加強幫扶指導,還再次組織專家深入企業,結合實際破解了不少整改難題,最終助力他們順利通過評級。
評級帶來的實惠立竿見影: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時,企業無需限產,生產節奏穩定如常;同時還獲得地方政府60萬元一次性環保補助,這份認可既為企業增添了動力,也為后續環保升級提供了資金支持。
這樣的案例,只是瀘州推動“綠色發展與經濟騰飛雙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相關部門主動當好企業“指導員”、上好環保“輔導課”。“從政策解讀、標準執行到具體操作,我們全方位幫助企業改進治污工藝、提升治污能力,推動污染物減排?!睘o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張朔說,比如在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中,團隊會組織專家深入企業,結合生產工藝量身定制方案,協助選擇適配設備、優化運行參數。同時,積極為企業爭取上級資金,破解環保投入的資金瓶頸。據統計,瀘州已為多家企業爭取到數千萬元環保專項資金,有效推動了環保設施升級。
展望未來,瀘州市將全面落實《瀘州市生態環境領域優化營商環境十二條措施》作為2025年生態環保重點工作。該措施覆蓋環評審批、總量指標、柔性執法、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項目資金等多個維度:環評審批推行預審服務,提前介入重大項目,聯合專家開展可行性論證、優化選址,壓縮審批時限;執法監管實施“綜合查一次”,減少入企頻次,推行柔性執法,對輕微環境違法實行“首違不罰”……一系列配套工作方案將同步完善,確保措施落地見效,為瀘州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貢獻環保力量。
來源:瀘州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