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昆明市創新建立滇池流域水系聯排聯調機制,并整合原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處和原昆明市滇池水生態管理中心,成立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系聯排聯調中心(以下簡稱“聯排聯調中心”)。滇池流域水系聯排聯調機制建立兩年來,昆明市以統籌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為核心,通過整合“河、湖、廠、網、閘、泵、池”等設施設備,對清水、污水、雨水“三水”實施一體化智能調度,探索出一條高原湖泊流域系統治理的新路徑。
開源節流保水量讓水多起來 長期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昆明市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滇池治理體系逐步完善,治理成效顯著,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由于滇池特殊的生態環境、地形地貌特征、水網分布、氣候條件、現有污水處理能力、城市生活生產需求等綜合因素,昆明市仍存在水旱災害頻發、水污染尚存、水資源短缺、水生態脆弱、涉水管理有待統籌提升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2023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滇池流域水系聯排聯調機制應運而生,其目標就是堅持系統、生態的理念,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總體要求,統籌滇池水質保護和防洪排澇,整合滇池流域的各項設施設備,對湖水、河水、尾水、污水、澇水、補水統一進行調度,實現保安全、保暢通、保水質的目標,為促進滇池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保障。”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滇池流域水系聯排聯調機制建立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聯排聯調中心對35條入滇河道的來水水源、水量、水質等情況進行調查,根據河道補水需求、水系連通及通道情況,制定《牛欄江—滇池補水調度方案》和《流域29座水質凈化廠尾水調度實施方案》,在保障城市供水基礎上,對牛欄江來水、水質凈化廠尾水進行調度。同時,開展系統的排水和水源調查,開展清水剝離整治工作,把水留下來、用起來。
“比如,調查中我們發現,旱季時西園隧洞平均每天約有60萬立方米水質凈化廠尾水、34萬立方米湖體滲漏水等來水直接外排,未得到有效利用。之后,我們采取閘門調度、修復滲漏點、水質凈化廠間調度處理等措施,對這每天107萬立方米的來水進行整治,在2023年10月解決了西園隧洞合流水外排問題。”聯排聯調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10月25日起,大清河日均約42萬立方米的水質凈化廠尾水被調度到外海;2024年1月25日起,導流帶日均約18萬立方米的尾水被調度到草海;2024年5月9日起,每天約12萬立方米的污水被調度至昆明市第十三水質凈化廠進行處理,尾水排入草海;逐步完成蓮花池、海源河、花漁溝、青苔河、悠揚河、落索坡村等地的清水剝離工作,實現每天4.6萬立方米的清潔水源剝離,剝離清水調度入河入湖……這一系列措施,不僅達到了讓清水留下來、污水得到全處理的目標,而且這些水全部作為補水進入滇池,使得入湖水量每年增加約3.9億立方米,提升了滇池湖體的水動力。
科學調度提效益讓水動起來 結合滇池湖體水質和補水水源特點,滇池流域水系聯排聯調機制按照“能用則用、優水優用、一水多用”原則,從水質、空間、時間等維度優化滇池補水調度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改善滇池水環境。
“工作中,我們進一步推動實現湖水內循環、補水通道更優化、補水科學化。”聯排聯調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從水質上看,滇池外海化學需氧量較草海高,但總氮、總磷明顯比草海低。2024年以來,通過藻水處理站的藻水分離氣浮工藝,把外海水體化學需氧量降低到草海同等水平,且成本、總氮、總磷都遠低于牛欄江來水、水質凈化廠尾水,為引外(海)濟草(海)、實現湖水內循環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們已通過西園隧洞配套管網,將外海藻水處理站每天約35萬立方米的尾水補水草海。同時,正在加快推進外海藻水處理站與西園隧洞排水管道連通工程,今年內外海藻水處理站尾水調入草海能力將超過每天100萬立方米,草海水體通過連通泵站再回到外海,實現‘引外濟草、內水循環’目標。”
“從空間上看,由于牛欄江補水通道不夠優化,導致盤龍江以東的9條河道有效補水不足、水體流動性差,而且受湖流影響,外海北部灣的補水長期滯留,不能快速進入外海湖心,影響補水效果。”該負責人表示,為解決上述問題,聯排聯調中心認真分析盤龍江以東河道水質、入湖口位置,把牛欄江—金汁河—大清河作為牛欄江補水新通道,使牛欄江來水能夠引入盤龍江以東、外海湖心,解決盤龍江以東補水匱乏問題,增強水動力,減少雨季草海入湖總磷負荷。
同時,還把牛欄江補水量和滇池的水質變化結合起來,劃分時段、科學調度,根據不同時間段滇池水質變化情況,動態調整牛欄江補水量。“具體來說,1至4月滇池水質較好,少量補水;5至8月受雨季影響,以排水為主,原則上不補水;9至12月,集中有限水資源大量補水,進一步降低補水成本、改善整體水質,在有限水量下最大化提升補水的生態效益。”該負責人介紹。
挖潛增效保水質讓水清起來 “由于城鎮污水處理廠分布不均,昆明出現主城8座污水處理廠‘吃不下’、環湖6座污水處理廠‘吃不飽’并存的情況。”聯排聯調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這一情況,聯排聯調中心結合污水處理廠區域分布、處理規模、運行負荷、發展預期等情況,編制完成流域水質凈化廠污水廠間調度方案,打破不同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相對獨立的格局,將滇池流域污水收集處理劃分為中樞片區及北部、西北、東南、環湖5大分片區,通過實施連通工程、污水轉輸工程、泵站擴容提升工程等,讓分片區和中樞片區實現互聯互通。在分片區出現污水處理不了、個別污水處理廠檢修等情況時,將污水輸入中樞片區,或者通過中樞片區再轉輸至其他分片區處理,平衡不同片區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實現污水處理最大化,提升流域整體處理效能。之后,水質凈化廠尾水通過入湖河道、濕地進一步凈化后回補滇池,實現“水質提升—水資源循環”的良性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還開展污水處置廠之間聯排聯調,優化重點泵站的運控調度機制,讓運行負荷較高的污水處理廠少接收污水、運行負荷較低的污水處理廠多接收污水,將滇池流域各污水處理廠旱季運行負荷率控制在85%以下。針對西園隧洞每天約13萬立方米清污合流水問題,通過調度學府路泵站、涼亭泵站、云大西路泵站、張峰泵站和新建管道轉輸等方式開展整治,2024年5月14日起,西園隧洞實現污水零排放。
聯排聯調保安全讓水暢起來 根據滇池的地勢特點和降水情況,在聯排聯調工作中,昆明按照“高蓄、上截、中疏、下泄、低排”的原則,統籌開展滇池保護治理與城市防洪排澇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聯排聯調,讓更多的清潔雨水分時段、分通道、逐步錯峰進入滇池,既有效防范了雨季溢流風險,也實現了城市防汛安全。
“聯排聯調中心成立后,建設聯排聯調智慧平臺,通過強化‘事前預警預報、提前布防,事中輔助決策、統一指揮,事后總結評估、優化系統’的全過程管控,整合氣象、水文、水務、交警、生環、滇管、排水公司等多家單位數據,對河、湖、廠、網、閘、泵、池進行精準調度,助力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積澇、極端能處置’的防汛排澇目標。”聯排聯調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聯排聯調機制還將主城上游26座水庫3.66億立方米的總庫容、53座面山雨洪調蓄池30.75萬立方米的單次最大調蓄量以及111.8公里的截洪溝庫容加以充分利用,加強對城市面山洪水的錯峰調蓄,就地就近截住雨水原地蓄和滲,把山洪水有序引入河道,減輕對城市排水系統的沖擊,確保城區排水系統正常運行。
“我們制定主城重要防汛排澇設施聯排聯調工作規則,把水質凈化廠、排水管網、河道、滇池水體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對廠、網、閘、泵、池進行分級分類調度,并以保障城區防洪排澇安全為重點,建立滇池—入湖河道水位、水量聯動調控機制,合理調控滇池水位,減輕對入湖河道的頂托,確保行洪順暢。”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昆明的移動抽排能力已從“十三五”時期的19.5萬立方米/小時提升到70.66萬立方米/小時,2024年以來發生的強降雨中,主城淹積水情況較往年同等量級降雨均有所減輕,且都在時限內完成處置,大幅提高了內澇防治工作水平。
未來,聯排聯調中心將繼續以“精準調度、系統治理”為核心,通過清水“活源”、污水“提質”、雨水“保安”的全鏈條管控,持續推進滇池流域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水生態的持續改善、水安全的有效保障,并繼續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為繪就滇池“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貢獻力量。
來源: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