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歷史上多河富水,掘地成泉。但新世紀以來,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影響,用水需求攀升,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部分河流污染、干涸,水生態問題突出。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指出,北京面臨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河水斷流、地下水超采等揪心水問題。
十多年來,北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破解“大城市病”中的水問題,探索出水資源緊缺地區超大城市治水新路徑,實現從就水論水、單純工程思維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轉變,水生態健康水平穩步提升,水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美麗北京生態文明畫卷正徐徐展開。
“南水”盤活北京水資源格局 充分“存”蓄水源,是北京水資源管理的重要環節。北京積極推進南水北調中線與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主要水系連通,借助輸配水、調蓄池、反向調蓄等工程,實現水源、水庫、河湖、水廠等水務設施互聯互通,搭建起北京水網的基本格局。
在地下水保護與回補方面,北京堅持地下水最大限度“少采多補”。多年來,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由2015年的25.87米回升到2024年的12.48米,已連續9年實現回升,累計回升13.39米,增加儲量70億立方米,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全部清零。密云水庫蓄水量從不足10億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35.81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北京市水務局總規劃師劉洪偉感慨道:“是‘南水’盤活了北京的水資源格局。‘南水’成為城市供水主力,讓密云水庫得以休養生息,有了更多蓄水。”為了將“南水”存入密云水庫,北京修建了南水北調配套密云水庫調蓄工程,從2015年首次啟動反向輸水以來,已有近6億立方米“南水”存入密云水庫。
7月23日至29日北京遭遇了極端強降雨,這輪強降雨過程中,密云水庫上游區域因暴雨、山洪、河流洪水疊加,損失巨大。密云水庫有效攔洪削峰,并實現錯峰泄流,阻止了洪水對水庫下游北京、天津、河北區域的沖擊。
再生水成為北京穩定的“第二水源” 科學“補”充生態,讓北京的河湖重煥生機。近年來,北京抓住豐沛降水的有利時機,精準實施“五水聯調”,全面開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態補水。再生水作為北京穩定的“第二水源”,年利用量達12.77億立方米,為河湖生態復蘇注入強大動力。
北京的城市河湖中,清河、壩河、涼水河、通惠河等均已實現再生水補水,年生態補水量超11億立方米,并逐步形成穩定的再生水補給機制。在再生水的滋養下,城市河道構建出淺灘——深槽交錯的多元生境,底泥得到修復,水生植物茁壯成長,多種底棲生物在河道中安家落戶,眾多鳥類也被吸引而來,在此棲息覓食。
永定河,這條北京的母親河,曾因多年干旱、城市發展耗水過快等原因出現斷流。自2019年起,北京統籌上游集中輸水、引黃河水、調南水北調水和北京優質再生水,累計向永定河補水超過27億立方米,永定河初步實現了“流動的河、綠色的河、清潔的河、安全的河”。干涸多年的陳家莊泉等超80處泉眼實現復涌,全市1361個在冊泉點中,有水在流泉達880個。東方白鸛、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水域,北京河湖水體全面還清,水生態狀況持續向好,水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
四個“三年行動”提升水環境 北京深知水環境問題“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自2013年起,精心謀劃并連續實施了四個污水治理三年行動,全方位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致力于系統治理水環境。
第一個三年行動聚焦“建廠”,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達60座,鋪設污水收集管線1400公里,全市污水處理率從83%躍升至87.9%,為后續治理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緊接著,第二個三年行動以“補網”為核心任務。針對城鎮地區污水收集短板,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41座,鋪設污水管線2400公里,同時完成1506個村莊的污水治理工作,整治142條段共669公里的黑臭水體。污水處理率進一步提升至94.5%,基本解決了污水直排和水體黑臭問題。曾經飽受黑臭困擾的通惠河部分河段,經治理后河水清澈,異味不再,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到了第三個、第四個三年行動,工作重點轉向農村治污與城鎮溢流污染治理。第三個三年行動期間,水環境治理從城鎮延伸至農村,從小微水體整治入手,新建改造污水處理廠12座,建設污水管線2700公里,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累計完成2440個村莊污水治理,污水處理率提升到97%。目前正在推進的第四個三年行動,成效同樣顯著。十余年來,北京已新建改造再生水廠113座,市政再生水生產能力為728.9萬立方米/日(2024年),污水處理率從82%提升至97.5%(2024年),再生水主要出水指標達到了地表水Ⅳ類標準。
讓周邊群眾能“伴著河流回家” 水環境改善帶來的紅利要讓市民切實享受到。近年來,北京堅持共建共治,積極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推進濱水空間提升改造與開放共享。
西南二環水系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已完工并向市民開放。該水系北起頤和園南門,東至東便門通惠河起點,兩岸約56公里的濱水空間與外界互聯互通。其中在昆玉河段的8座橋區共增設了21座下河梯道,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從橋上走到河邊步道。
亮馬河也經歷了華麗變身。過去,亮馬河治理單一,市民通行困難。自2019年起,水務部門推行水岸共治,實施河流整治、橋梁改造、慢行連通等“六大工程”。如今的亮馬河,已成為時尚、文藝與自然融合的打卡地,沿線落戶了眾多書店、咖啡館和餐廳。漫步河畔,或是乘船游覽,都能感受到其獨特魅力。
此外,清河(海淀段)濱水空間建設工程項目也已獲批。
目前,北京正謀劃更多河道濱水空間的高品質提升,未來,濱水空間將持續扮靚城市,成為展示城市魅力的公共會客廳,讓周邊群眾真正能夠“伴著河流回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