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米高空,遙感衛星同樣感知著長江水質十年間的變化。您現在看到的是2015年4月拍攝于湖北咸寧段長江干支流的遙感衛星影像,黃色越深代表主要污染物總磷的濃度越高;而這是10年之后,今年4月同一江段的影像,顏色由黃轉青,表明總磷濃度大幅下降。
十年間,長江流域近萬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污染源減少的同時,監管排污口的“天網”越織越密。截至2024年底,長江經濟帶累計排查了14萬公里河湖岸線,查出入河排污口18萬余個,整治完成率約90%。
“順風耳”和“千里眼”動態監測精準治污
如今,長江沿線的各個省(區、市)是如何牢牢“管住”每一滴可能流入長江的污水的呢?讓我們到江西九江去看一看。
走進九江市生態環境預警應急管控中心,電子屏上,857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和611個重點河湖入河排污口被繪制成上千個藍色光點,輕點鼠標,排污口的位置和污染物等關鍵信息立即彈出。而無人船探測、無人機巡航和衛星遙感組成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系統如同“順風耳”和“千里眼”,將全市1468個入河排污口全部納入視線。
工作人員介紹,如果發現某一個斷面監測因子超標,或者有異常上升,他們可以遠程發送指令,讓現場的無人機去上游進行污染的溯源排查,更精準的識別污染源。
長100多公里的博陽河承接著德安、共青城兩地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排入,以前一直是江西省的水質“差生”。今年,江西在這條河流開展一體化水質監測體系試點。通過布設全天候無人機、智能采樣站等設備,博陽河污染溯源精度從公里級提升至百米級。
江西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水生態組組長劉敏表示,從采樣到出報告,全程無人干預,精準測定總磷、氨氮等19項關鍵指標。應急響應時間從原來24小時壓縮至4小時,大大提高了效率。
越來越“智慧”的水環境監測方式守護著鄱陽湖、長江的水生態。最新數據顯示,長江干流連續5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
水清了,更多的生靈也回歸了。2021—2024年,長江流域累計監測到土著魚類344種,種類數比禁漁前(2017—2020年)增加36種,長江中游監利斷面四大家魚卵苗資源量是禁漁前2020年的6.2倍。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