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上,實時跳動的數據如同水環境監管的“數字脈搏”。一旦發現排污單位在線數據出現異常陡增,預警機制即刻啟動,相關信息通過短信同步推送到企業環境管理人員和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執法人員的手機上。這套高效響應的“叫應”機制,正是天津近年來打造的水污染智慧監管新模式的生動縮影。
科技賦能,精準監管成常態 “通過自動監控平臺,我們實現了監管模式從‘人海戰術’向‘數據追蹤’的轉變。”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水生態環境執法支隊二級主任科員汪洋介紹說,平臺通過智能算法自動識別異常數據模式,顯著提升了監管效能,讓執法力量得以更精準地聚焦于問題線索。
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入,正在重塑執法形態。今年1月,執法人員通過衛星地圖發現某制藥企業排污口異常后,迅速調用無人機進行高空巡查,高清影像精準鎖定了污染痕跡。面對廠區復雜的環境,執法人員啟用“水指紋”技術,在不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的情況下,非接觸式查實了暗管偷排行為。
“科技賦予了我們‘遠程把脈’的能力。”汪洋解釋說,今年以來,通過大數據方差分析,發現兩家企業不同時段的自動監控數據波動極小(分時段方差極小),這一反常現象成為突破口,最終查實其采用“掛瓶”方式(將達標水樣接入監測設備)篡改數據。另一起案件中,執法人員通過計算進出水濃度比例,捕捉到某單位出現“斷崖式”驟變,調查證實該單位在進水濃度升高時,定時更換不同濃度樣品干擾設備取樣,以規避超標。目前,依托大數據平臺的非現場、無感式執法已成為主流,據此發現的違法線索占比超70%,顯著提升了執法精準度,同時有效減少了對合規企業的現場核查頻次。
寬嚴相濟,分類施策顯溫度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天津秉持“用戶意識”,梳理并動態管理“首違或輕微違法免罰”清單,實行包容審慎監管。這一理念在實踐中得以落實。例如,某針織企業外排廢水總磷輕微超標,申辯稱系清理水池底泥意外所致,非主觀故意。經執法人員多次現場核查,確認其違法行為輕微、已及時整改且未造成實際危害后果后,最終采納申辯意見,依法予以批評教育,免予行政處罰。
然而,柔性執法絕非放任自流。對于存在嚴重惡意違法、特別是整改落實不到位的企業,天津執法部門則堅決亮劍,強化精準打擊,堅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在前期因廢水超標被罰后,僅隔半年再次超標排放,被依法處以90萬元高限罰款并公開曝光。為提升執法透明度,天津還定期發布典型案例,引導相關行業自查自糾。
“我們著力構建‘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監管模式。”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總隊長李強表示,為此,執法部門不斷創新普法形式,建立線上咨詢平臺等舉措,幫助企業提升環境管理能力,從源頭預防違法行為。
人才筑基,專業賦能提效能 精準高效的監管,離不開專業執法隊伍的堅實支撐。天津市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采取“理論實踐并重”模式,組織執法人員深入污水處理廠駐點實訓。在行業協會專家指導下,執法人員系統掌握不同行業廢水排放特征;水處理專家結合廠區實際運行,講解污染物時空排放規律;自動監控技術專家則重點培訓數據異常特征識別技巧。這種“學用結合、實戰練兵”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隊伍的專業素養。
為提升執法精準度,天津市還成立了涉水執法專案組。2025年以來,專案組累計開展突擊檢查18次,精準查處涉水自動監控違法案件13起,基本摸清了篡改偽造數據的違法手段,有力推動了涉水執法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實質性轉變。
“我們將持續探索法治化、精準化、服務化的監管舉措,推動企業從‘被動整改’向‘主動守法’轉變,實現營商環境優化與水環境質量提升的雙贏。”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黨委書記郭勝華表示。最新監測數據印證了這一成效:2025年,天津市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50%,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且無劣V類斷面。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