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來,桑拿天和強對流天氣不時光顧,但在正式對外開放的黃渤海新區黃金河下游生態綠廊項目,卻是另一番景象。這條西起北京南路、東至海濱路,全長1200米的生態廊道,通過“海綿城市”理念的創新實踐,不僅破解了困擾周邊居民多年的積水難題,更打造出集雨水蓄滯、生態凈化、休閑游憩、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市民憑山瞰海、休閑打卡的好去處,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愿景成為現實。
生態賦能 昔日荒廢地變身生態風景線 沿著蜿蜒的人工濕地漫步,清澈的水流穿過卵石灘,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搖曳生姿,白鷺等水禽在岸線上愜意地覓食飛翔。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綠廊的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這條會“呼吸”的生態綠帶,正用自然的力量,悄然改變著城市的肌理,也溫暖著每一個在此駐留的人。
誰能想到,如今水清草綠、步移景異的黃金河下游生態綠廊,曾是一片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邊角料”。項目實施前,這里土地裸露、植被雜亂無章,施工遺留的圍擋和臨時板房隨意堆砌,不僅拉低了區域顏值,更成了黃金河入海口處的“視覺短板”,與居民對優質生活環境的期待相去甚遠。
隨著生態綠廊工程的落地,這片土地迎來了脫胎換骨的蛻變。如今漫步其間,潛流濕地里水生植物錯落有致,表流濕地中清水潺潺,生態旱溪內卵石與綠草相映成趣,繽紛草甸隨四季變換色彩,“涌泉”節點的清澈水流更是成為點睛之筆。生態賦能之下,曾經的荒廢之地被精心勾勒出“一廊四區二十景”的優美畫卷。
生態優先 破解內澇與污染雙重難題 作為煙臺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項目,該項目以“雨水為友、生態為脈、民生為本”為核心理念,通過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潛流濕地等近20處生態設施,構建起“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的雨水管理體系。項目建成后可調蓄水量1780立方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超90%,每年可調蓄凈化水量109萬立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了周邊地塊雨季積水、初期雨水污染河道等問題。
“以前一下大雨,周邊道路低洼點容易積水,現在看著路面雨水就近導流到綠地和河道,心里特別踏實。”家住附近社區的居民王女士說。項目創新采用“平急兩用”設施,其中兩處雨水滯澇池在汛期可快速消納超標雨水,非雨季則變身市民休憩活動空間,實現了生態功能與民生需求的有機結合。
惱人的積水化身“活水”,更是一筆極其可觀的“生態賬”。記者了解到,這座日處理能力3000立方米的人工濕地,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的協同作用,將收集的雨水凈化后用于綠地澆灌、道路清掃,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項目還創新性地設置“涌泉”景觀和表流濕地末端取水點,讓凈化后的雨水成為綠廊的“活水源”,形成“旱時見溪、雨時蓄洪”的動態生態景觀。
在6萬平方米的綠廊空間內,“一廊四區二十景”的布局既保留了自然野趣,又融入了人性化設計。水滴廣場、親子樂園、濱水步道等設施滿足了全年齡段休閑的需求,透水鋪裝、科普展牌等細節則潛移默化地傳遞著海綿城市理念。“現在每天早晚都來散步,孩子能在沙坑玩,老人能跳廣場舞,家門口就有這樣的好地方,幸福感滿滿。”居民李先生笑著說。
樣板效應凸顯 海綿城市理念落地生根 作為煙臺海綿型水系建設的樣板,黃金河生態綠廊的意義不止于“一方綠地”。項目通過雨量、水質、流量等的智慧監測設施,實時記錄雨水“從收集到凈化再到利用”的全過程,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數據。而透水鋪裝展示、耐水濕植物配置等,更讓這里成了市民直觀了解“海綿理念”的活教材。
“它既是解決民生痛點的‘實事工程’,也是生態保護的‘綠色工程’。”黃渤海新區海綿辦負責人介紹,工程投入2180萬元,卻撬動了生態、民生、人居環境品質的多重提升。未來,這里將繼續發揮“平急兩用”優勢,在保障排澇安全的同時,成為展示煙臺生態魅力的“城市窗口”。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煙臺市探索形成“三城聯創”特色模式,依托“兩試點一示范”工作,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高品質住宅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口袋公園建設、積水點治理等項目建設,城市的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優化,居民生活品質也將不斷提升。今后,煙臺市將持續高質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拓展城市高品質生活空間,打造望山觀海、山顯城融的山海公園城市。
來源:大小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