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發,面對臺風、暴雨,城市如何排水防澇、管好生命線工程,成為全球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
這個夏天,如何“不看海”?看看倫敦、新加坡、鹿特丹有何新招。
整體規劃建設“可持續排水系統”“全球大型城市出現內澇的原因主要有三。”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研究員胡群芳說。
其一是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包括排水在內的城市生命線系統無法完全滿足高密度人群排澇需求。其二是極端天氣頻次增加,雨水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如匯流時間縮短、峰值流量增大等,極端強降雨頻現,原本可循環利用的雨水資源演變成內澇或洪澇災害。其三是城市內澇需要多系統整體治理,不是單靠排水管道。城市災害防治需要考慮整體、局部、“毛細血管”三部分,若整體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極易導致后兩者受淹嚴重。
在整體解決方案方面,英國倫敦積累了豐富經驗。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大都市,倫敦在城市內澇治理方面同樣面臨諸多挑戰。由于英國的島國性質,其受城市內澇等地表水泛濫影響較大。倫敦早期沒有下水道,污水和雨水通過馬路兩邊的明渠和街溝排放。19世紀中葉雖開始修建城市下水道,但城市洪澇和污染問題依舊嚴重,1848年和1853年的霍亂瘟疫更是給倫敦敲響了警鐘。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倫敦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內澇治理體系。
在城市規劃與制度建設方面,倫敦政府嚴格把控城市建設規劃,將控制洪災風險作為重要考量因素,明確禁止在洪災高危地區進行建設。社區和地方政府部門公布的規劃政策聲明要求,地方規劃當局在開發文件中必須充分考慮洪災風險及管理,在規劃程序的各個層面都要開展洪災風險評估,開發商也需對其開發項目進行相關評估。為應對突發性內澇問題,倫敦在管道設計中構建了“防暴雨安全應急機制”,當降水量過多時,允許污水排入泰晤士河,以避免城市被淹。
預警機制的完善是倫敦應對內澇的重要舉措。倫敦建立了廣泛且高效的防洪排澇預警體系,一旦出現洪災危險,政府能夠通過電話、手機短信、網站等多種渠道,在幾分鐘內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市民。大倫敦政府要求地方政府部門和地方當局建立強降雨預警制度,并制定詳細的應對內澇方案。2009年4月11日成立的“洪水預報中心”,綜合運用氣象局的預報技術和環境署的水文知識,針對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表水泛濫風險發布精準預警。
可持續排水系統的推廣是倫敦內澇治理的一大亮點。英國大力倡導采用先進的“可持續排水系統”技術來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并為此專門成立了國家級工作組,要求所有新開發和重新開發的地區都要積極建設既能減輕排水壓力又環保的“可持續排水系統”。以倫敦北部的卡姆登區為例,因其人口稠密,當局經評估后,積極推廣屋頂綠化、建設可滲水步道等可持續排水方式。當地居民積極響應,院子里或是植樹種草,或是采用細沙、石子或磚頭鋪地,有效促進了雨水的滲透,減少了地面水流量。
一塊地磚提供防洪新思路
隨著相關技術不斷發展、迭代,如何在減少城市雨水徑流產生的同時削減洪峰、減少徑流體積?許多城市因地制宜,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
新加坡,一個年均降雨量達2400毫米的國家,地勢平坦的地理特征使其在雨季極易遭受內澇侵襲,其市中心幾乎每年雨季都會經歷數次嚴重積水。
2006年,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發起的“活力、美觀、清潔水計劃”(ABC水計劃),猶如一場城市治水的“革命”。該計劃設定了100多個具體項目,旨在將水庫池塘、排水河道、濕地洼地等與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實現“讓新加坡全國都成為集水區”的目標,進而達成整體性的水資源管理。
眾多標志性項目在ABC水計劃的推動下應運而生。2010年完工的盛港浮動濕地,宛如一顆鑲嵌在榜鵝水庫內的生態明珠。其面積約半個足球場大小,不僅有效改善了水庫水質,還大幅提升了雨水收集能力,更巧妙地將水庫周邊社區與公園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生態休閑網絡。羅弄哈魯士濕地,由廢舊垃圾填埋場華麗轉身而來,通過生態修復與合理規劃,成為城市雨水凈化與生態保育的重要場所。
在應對城市內澇的探索中,西班牙憑借一項創新地磚技術,為城市排水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年10月,西班牙巴倫西亞地區遭受暴雨襲擊,洪水肆虐,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場災害促使西班牙加快了應對城市內澇技術創新的步伐。一項由歐盟資助的創新成果應運而生,為城市人行道改造帶來全新思路。該成果由該國陶瓷技術研究所協調開發,通過對瓷磚鋪設方式的巧妙設計,利用板與板之間的垂直間隙,并配合礫石層支撐,構建出獨特的多孔結構。
這種創新地磚展現出強大的排水能力,能夠迅速吸納雨水并進行有效過濾。其優勢不僅在于提升城市排水效率,還在于對水質的改善作用。在雨水滲透過程中,地磚的多孔結構對雨水中的雜質、污染物等進行過濾,凈化后的雨水再進入城市排水系統或地下水層,減輕了后續污水處理壓力,提升了城市水環境質量。
從項目驅動因素來看,這一創新成果可謂一舉多得。一方面,陶瓷行業面臨材料庫存過剩困境,該項目為陶瓷材料開拓了全新應用領域,助力行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城市迫切需要高效雨水收集系統和緩解熱島效應的有效方法,創新地磚的出現恰好滿足了這些需求。該項目總預算超14.2萬歐元,其中60%資金來自歐洲區域發展基金。
理念爭議創新中摸索前進
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內澇治理問題,全球理論和工程學界有不少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對于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也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例如,近年來,“水敏性城市設計”這一新概念熱度不低。它是一種以恢復自然水循環為核心的城市規劃理念,主要通過生物溝、人工濕地等技術手段實現雨水資源化與污染源頭控制。其核心在于強調尊重自然水文過程,反對截彎取直等傳統硬質化改造方式,主張構建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
對此,已有一些地方付諸試點,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能有效提升城市應對洪澇、改善水質的能力。但也有專家認為:一方面,這是一種“生造概念”,城市雨洪內澇防控是一個傳統老問題,并非新問題,本身沒有脫離原來的內涵;另一方面,其實踐可能在短期、局部有所收益,但放大到城市整體范圍,需要完成如此大工程量并不現實。
求解這道涉及城市發展與人類生命安全的難題,多方在摸索中前進。另一個在實踐中常見的矛盾點,在于其成本和收益之爭。
例如,有研究表明,長期來看投在城市防災上的1元將產生8—12元的效益。基于此,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及運維中的主動防控十分必要,且價值重大。城市防災如同人的體檢,最大的好處就是“健康、沒事”。
日本位于亞洲季風氣候帶的東部邊緣,年降水強度高且降雨時間集中。數據顯示,其全年降雨量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每年,這里的降雨期基本集中在雨季與臺風季交替的6—8月。夏季多有強降雨發生,也成為全年雨洪災害風險最大的季節。
日本的城市防洪防災體系中,最具特色的是東京都首都圈外圍排水道,其中除了可錯峰存儲10萬—30萬立方米的地下超大型排水管道外,部分地下網球場、地下停車場也作為“平災”設施,平時它們可為市民休閑、生活所用,災害來時則可以實現“一鍵切換”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平災兩用”的基礎設施,在電力、通信、管網及排水設施等方面的設計標準都比普通設施要求高,投資也較大,尤需在整體設計規劃時提前權衡考量。
荷蘭鹿特丹這座因水而興卻又長期飽受水患困擾的城市,大部分區域位于海平面以下約6米,年降雨量約856毫米,降水日年均達132天,海水倒灌與暴雨洪澇風險如影隨形。但憑借一系列極具前瞻性與創新性的舉措,它在提升城市“水韌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1年,鹿特丹市政府撥款450萬歐元打造本特姆普林水廣場。它集雨水儲存與休閑空間于一體,建有3個獨具特色的水池。降雨時,人行道水槽將雨水精準引入水池,實現雨水的有效收集與儲存;雨停后,干涸的水池又華麗變身為市民的娛樂休閑場地,可用于球類比賽、跳舞等活動。這種設計既解決了城市內澇的實際問題,又提升了城市空間的利用效率與居民生活品質,實現了功能與美學的融合。
“其實,大到城市、城區,小到社區、小區,都能有自己的未雨綢繆。”胡群芳說。例如,許多小區都會配置景觀水體,如果在設計規劃時能增加一項防災蓄水功能,對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安全也可添一份保障。遺憾的是,在現實操作中,不少開發商和業主往往因不了解情況或成本較高而卻步。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