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成都再遇暴雨,成都市氣象臺于當天下午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從5月1日入汛以來,四川降水總體偏少,但暴雨站次增多,強對流天氣多發。強降雨天氣易引發城市內澇,如7月2日至4日,四川遭遇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受淹積水、發生內澇。
實際上,這并非個別現象。今年入汛以來,貴州、廣西、云南等地也相繼出現城市內澇。7月28日晚間,受暴雨天氣影響,北京發布了積水內澇橙色預警。遭遇強降雨,城市為何會出現受淹積水現象乃至引發內澇?對此,我們又能如何應對?
為何發生? 與某一區域內來水量超去水量有關 “簡單來說,當某一區域的來水量超過去水量時,就可能出現地面積水乃至發生內澇。”四川省城鄉建設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夏林軍解釋。來水量主要受降雨量影響。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是引發城市內澇的客觀原因。以成都為例,7月3日7時至7月4日7時,全市最大日降雨量出現在青羊區人民公園,達到353.8毫米,極端強降雨天氣讓城市排水壓力驟增。
在城市中,一場小雨形成的降雨量,大多可通過地面生態綠化設施、城市中蓄水湖池等途徑吸收。但是,當遭遇持續性強降雨天氣時,去水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排水管網系統的排水能力。由于歷史規劃等原因,四川部分區域的排水管網確實存在系統老舊、雨水管道管徑較小、排水能力不足等情況,面對極端強降雨天氣時,易出現因排水不暢而導致受淹積水的情況。對此,記者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了解到,四川各地通過系統推進排水管網更新改造、開展汛前管網清淤疏通等方式,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討論城市排水能力時,也不能只盯著排水管網系統,因為雨水進入管渠后,正常情況下將通過出水口就近排向河道。因此,排水能力也受河道行洪能力等因素影響。以成都為例,岷江的支流錦江(府河)貫穿中心城區,是成都中心城區的主要行洪河道。如果錦江等河道行洪能力不強,河道上游來水無法順暢下泄,也會對接入河道的雨水管網排水造成頂托作用,出現管道排水不暢甚至外洪倒灌現象,因洪轉澇,加劇區域內澇問題。
如何防治? 管網改造、預警監測、應急處置等多管齊下 “復雜而系統。”當被問及如何推進城市內澇防治時,不少受訪者這樣表示。復雜,是指城市內澇成因復雜。系統,則指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涵蓋從雨水徑流的產生到末端排放的全過程控制,包括工程性措施和應急管理的非工程性措施。排水管網排查清淤、更新改造已被提上日程。例如,今年2月,四川開展冬春季城市(縣城)排水管網排查整治和清淤疏通專項行動,截至5月,全省排查管網2.9萬公里,清淤疏通0.75萬公里,雨污合流、老舊管網改造848公里。
“排水管網埋藏在地下,難以對水位、流量等關鍵參數實時監測。某些點位曾存在雨水從窨井蓋反涌時才知道排水管網已超負荷運行的情況。”一名業內人士透露,在排水管網關鍵節點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是重要的解決方案。目前,成都等地已開展建設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臺。
記者了解到,排水管網提質改造是內澇防治的重要手段。目前,四川通過探索源頭減排、排澇除險等靈活適用的綜合措施,進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重要方案之一。海綿城市主要通過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人工濕地等低影響開發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滯蓄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例如,在德陽市中江縣,龍灣濕地公園通過下沉式綠地、生態植草溝等設施,使雨水下滲回補地下水,實現60%的峰值流量削減率。
“通過減少地表徑流量、削減峰值流量等方式,可以緩解城市排水管網系統的排水壓力。”業內人士提到,海綿城市建設是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時,變得更有“彈性”和“韌性”。
提前在易淹易澇點位預布移動抽排設備,也能降低澇災風險。作為全國8個國家級應急排澇基地之一,7月3日,成都國家移動排澇應急基地首次投入實戰,通過布設移動泵車等移動抽排設備,及時抽排積水點位積水。
熱點問答 ●地下空間為啥是高風險點? 首先是由于地下空間地勢低洼。暴雨來臨時,當外部管網排水不暢,周邊的雨水無法被正常排走時,雨水會出現倒灌,產生巨大的淹水風險。此外,若未及時在地下空間入口處布置防汛沙袋、防汛擋板等防汛設施,也將加劇雨水倒灌風險。
●城市新區為何也受影響?
相較于舊城區,擁有更新排水管網系統的城市新區,為何也會受淹積水?首先考慮地勢。比如,成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新南區、天府新區位于成都南部,地勢相對低洼平緩。在高差和重力的作用下,降雨產生的部分地表徑流會向南部地區匯集。此外,雨水主要通過地下的排水管網排入河道、湖泊等自然水體中。但是城市新區的部分路段存在“斷頭管”現象,即管道未直接接入河道、湖泊,這也會嚴重影響區域排水能力。
●部分區域為何出現污水溢流?
降雨過后,四川部分區域出現了污水溢流現象,例如路面積水或河道排水口處的排水變得“又臟又臭”。這又是為何?記者了解到,部分老城區雨污分流不徹底,遭遇強降雨天氣時,大量雨水混入了污水管網,超出管網系統的排水承載能力、污水處理能力,就可能導致部分混排污水溢流入河或者倒灌至路面。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