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每年因水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上千億元,而水環境治理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在這一背景下,中鐵水務作為國內水環境治理企業,以年均處理污水量超3億噸、運營項目覆蓋20余省的亮眼成績,交出了一份生態治理的優異答卷。
走進武漢沙湖港(武昌段),一幅“水暢湖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由中鐵水務打造的沙湖港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以38.07公頃的體量成為武漢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工程。昔日的受損水體如今碧波蕩漾,磯頭山公園與三環線游園通過海綿化改造煥發新生,市民漫步親水棧道,看白鷺翩躚、魚翔淺底,曾經的“城市傷疤”蛻變為集生態、休閑、科普于一體的活力廊道。
作為主城區重要支流,治理前的沙湖港(武昌段)曾是居民避之不及的“污水河溝”——河道淤塞、垃圾堆積、水體不佳,被列為武漢市重點整治對象。中鐵水務以"流域治理+海綿城市"為核心理念,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河道疏浚、生態濾池構建、智慧監測系統植入等綜合治理措施,同時結合植被修復與濕地營造,全面重塑區域生物多樣性。如今,沉水植物搖曳生姿,燕子、翠鳥等野生動物頻頻現身,周邊居民梁先生感嘆:“連多年不見的水鳥都回來安家了!”
在長江之畔的馬鞍山,中鐵水務正描繪著一幅“江水清、岸線綠、產業興”的生態新圖景。由中鐵水務主導的馬鞍山市長江大保護(一期)特許經營項目,以覆蓋多片區的綜合治理格局,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的典范工程。曾經的臨江工業區污水直排、岸線雜亂等問題得到徹底改觀,如今的長江馬鞍山段岸線,蘆葦搖曳、江豚偶現,生態濕地與濱江公園無縫銜接,市民在親水平臺上遠眺江景,感受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帶來的生態紅利。
作為長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馬鞍山曾因重工業聚集面臨嚴峻的水環境挑戰——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交織排放,部分江段水質堪憂,濱江生態功能退化。中鐵水務以“系統治理+智慧運維”為核心策略,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濱江濕地構建、智慧水質監測網絡搭建等系列工程,通過“預處理+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的先進工藝,將污水處理標準提升至一級A標準,同時結合岸線復綠與生態廊道建設,重構長江岸線生態系統。
從受損水體到碧波蕩漾,從環境短板到生態亮點,中鐵水務用專業實力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未來,中鐵水務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譜寫更多水環境治理的精彩篇章!
來源: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