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從廣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近年來,廣州市天河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全區13條重點區域一級支流水質均達到考核目標,其中5條河涌優于考核目標1個水質類別,30條河涌持續保持不黑不臭、“長制久清”,2023年地表水環境綜合指數改善幅度位居廣州全市第1。
據介紹,天河區委、區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治水工作,2023年以來組織召開區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污染防治專題會等會議8次,研究部署水污染防治工作。區級河長、區河長辦現場協調、督導400余次,發出督辦通知、通報66份。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協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組織專題督導調研12次,協調、督辦水污染防治、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單元達標建設等工作。區紀委監委對小微水體、邊溝邊渠等開展明察暗訪并通過《民情速遞》專項通報。
為落細落實各項水污染防治措施,天河區出臺《廣州市天河區2023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計劃》《廣州市天河區2023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要點》《天河區跨區河涌協同治理實施方案》《天河區2023年強化“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工作要點》《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水系治理工作方案》等專項方案,并印發天河區水務高質量發展任務書。
在治理舉措上,天河區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堅持系統治水的理念,不斷探索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方法、有力舉措,成功打造“源頭治理、自然修復、灰藍協同治理”的河涌整治和低碳生態修復“獵德樣板”;在車陂涌開展城中村截污納管及自來水同步改造,開創性實行“源頭減污、源頭截污、源頭雨污分流”的“三源”治理,入選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典型案例;在深涌中支涌實施“揭蓋復涌”,推動水環境與人居環境一體改善,展現“嶺南水街”風情,再現歷史文化名村活力,并作為先進示范案例在全國推廣;推進車陂涌等申報美麗河湖,全面打造新時代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的天河樣板。
治水過程中,天河區堅持強化科技賦能,充分運用無人船、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23年完成全區入河排污口“查、測、溯”工作,新增登記排污口455個,并持續進行動態監督管理。借助正射影像分析河涌周邊疑似污染情況,輔助涉水污染源排查。持續推進水體水質信息公開,通過在獵德凈水廠出水口設立出水水質公示屏,實時公示出水水質情況并接受群眾監督。
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日常中的維護更為重要。天河區全面部署推動河湖保護治理工作,“區、街、片、村居”四級河長履職盡責,2023年以來,全區河(湖)長累計巡河約2.2萬次,推動解決問題1800余宗,做到守水有責、守水擔責、守水盡責。建立違法排水行為聯合處置機制,開展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行動,檢查涉水工業企業160家,全類型全覆蓋排查整治涉水污染源問題1500余個。持續深入推進“散亂污”場所綜合整治,落實“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對“散亂污”場所發現一宗、整治一宗,共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120個。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