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緊密銜接全省流域生態補償實施方案要求,創新監管手段,壓實屬地權責,調動各方參與,深化流域治理,全力改善流域水質。
堅持權責對等,部門履職規范獎補。市生態環境局每月對生態考核斷面監測一次,同步核算各生態補償斷面的污染賠付和生態補償金額,市財政局保障生態補償資金及時清算支付;市生態環境部門定期編制各地各流域水質排名,在主流媒體公開信息;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每月聯合發布生態補償收益結果通報,引導公眾監督。共計撥付470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其中,獲得省級生態補償2650萬元,市財政資金補貼及收繳縣區補償2050萬元。該項生態補償資金對于小黃河、澥河、新河、石梁河、老濉河、龍河水污染綜合整治、水生態環境保護、監測能力建設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流域協同一體,實現跨區多元合作。積極推進“環境共治、產業共謀”的流域協同合作方略,跨界地市以水為紐帶,加強產業發展和環境治理等多方面合作,多重領域形成了共商共管的良好格局。去年以來,圍繞流域地表水生態補償落實功效為主線,開展跨省聯席會商4次,省內專題會商3次。通過強化上下游的溝通協作和聯合治理,綜合提升補償機制整體活力,助力改善跨界河流水環境質量。
堅持聯享聯測,完善監測體系。大力推進聯治聯測體系建設。市縣累計投入3000余萬,建成運行23個市級水質監測自動站和4個縣級水質自動站,構建了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常態化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積極探索創新水環境遠程管控,提高現代化監管水平。在全市13個國家考核斷面及3處重要閘口開展遠程視頻監管服務,實現了對國考河流斷面和重要閘口的常態化管理;深入開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規范化管理工作,全面摸清全市入河排污口底數,建立入河排污口動態化管理清單,健全“一口一檔”入河排污口臺賬,實施入河排污口整改“一口一策”,建立常態化巡查監管制度及常態化監測機制。
加強線面治理,推動工業與農業生產生態化。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果,防止出現返黑返臭現象;提升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截至目前,宿州市城區、靈璧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6%、95%以上;加強工業區污水處理能力,涉水工業集聚區基本實現污水集中處理,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著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長效機制,有效防控種植業污染;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力度,防范農田退水污染及外排。推進流域生態健康養殖,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推進優質生態產品培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推廣,努力實現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