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城市
小區會“呼吸” 雨水有“想法”
最近,頻繁的雷陣雨、暴雨天,讓城市副中心紫運南里二區熱鬧了起來。不少居民都在討論,每次疾風驟雨過后,小區地面不積水、不沾泥究竟有什么奧秘。
“前幾天我就觀察,雨水順著墻壁上的管道流下來,然后又順著管道口慢慢分流到草地上。”小區居民蔡大爺說,即使是單元樓門滴下來的雨水,也直接到了小溝里、斜坡上,“引導它流走,挺科學的。”
2016年,北京市入選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試點區位于副中心核心地帶,面積19.36平方公里。紫運南里二區,就屬于試點范圍內的試點小區。在小區修建之時,海綿城市建設就納入規劃設計和施工。而從2019年建完“海綿城市”至今,小區已經過了三個雨季的檢驗。
“不知道別人的小區一下雨會怎么樣,但咱們小區不積水、走水快這一點是真好。”王大爺2021年搬進小區,在他眼里,小區的硬件環境“下了功夫的”。他說,每當遇到下雨天,他就注意到,小區的透水磚對雨水吸收很快,而雨水的流向也不是亂七八糟的,而是像一條條小河流一般,遠遠就能望見雨水的方向和去處,“不擔心走路會濕鞋,騎車會濺水。”
記者注意到,一眼望上去,該小區的構造似乎與普通小區并無什么不同。但仔細一看,小區卻處處充滿著“技術”。每棟樓的雨水管道下方,有一個獨特設計,用來緩沖和導流雨水。而順著沿樓設計的植草溝,雨水可以有序流向鋪著鵝卵石、截污掛籃等材料的下凹綠地。“整個小區都是透水鋪裝材料,選用的花草也是抗旱耐澇。鵝卵石是可以沉淀和凈化水質的,綠地和小區廣場也做了傾斜設計,方便分散和收集雨水。”通州區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綠色發展是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基因和底色。小區建設的3個雨水調蓄池,更好體現了這一面。記者看到,這些調蓄池就相當于小區里的“小型水庫”,可以在收集、沉淀雨水后,控制雨水的流向。遇到暴雨或連續雨天、市政排水壓力較大時,調蓄池可以承擔收集和暫存雨水的功能,伺機再“開閘”排水。其中有一個調蓄池,更承擔著小區再生水利用的功能。“收集凈化的水,可以對景觀水體補水、灌溉綠化、道路澆灑等等。”
國務院《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一邊是新建小區海綿城市建設同步進行;另一邊,也抓緊協調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據了解,城市副中心目前已對試點區內的20多個老舊小區、6所學校、6處公園廣場進行了海綿城市的全面改造,總面積130余萬平方米,惠及了4萬余居民。
“目前,我們海綿城市建設的達標面積為20.39平方公里,達標比例為33.01%。2022年底,要實現35%的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通州區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到“十四五”末期,50%的建成區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要讓更多市民享受到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獲得感。”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