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深化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支撐保障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發布日期:2022/6/27 10:58:55 |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緊密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部署,以破解太湖流域水生態環境問題為著力點,謀劃推進太湖保護治理的思路目標和任務舉措,對新時期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作出全面部署。
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太湖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資源調配中心和長三角水生態、水環境晴雨表,加強太湖流域保護治理,對于保障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水安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14年來,在太湖流域經濟增長接近翻兩番、人口增加近2000萬的背景下,太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21年,太湖湖體水質總體評價為Ⅳ類,較2007年提升了兩個水質類別。22條主要入太湖河道中有17條達到或優于Ⅲ類,較2007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太湖流域連續14年實現了“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太湖水體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治理目標,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環境改善雙贏。
在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部際聯席會議統一部署下,水利部指導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同三省市水利部門積極推進各項水利工作,有力促進了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目標的實現。科學實施引江濟太,多年平均調引長江水約16億立方米,通過太浦河向下游地區增加供水約14億立方米,增加了流域水資源量,有效保障了太湖及下游水源地供水安全。《總體方案》確定的21項流域骨干引排工程已建成17項,兩項在建,太湖流域“利用太湖調蓄、北向長江引排、東出黃浦江供排、南排杭州灣”的流域綜合治理格局進一步完善。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制及太湖淀山湖湖長協作機制,推動河湖問題整改,河湖面貌持續好轉。
當前太湖流域水環境狀況及太湖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治理,太湖水環境水生態穩步向好,但目前入太湖污染物總量仍遠超湖體水環境容量,藍藻水華多發頻發,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太湖水生態環境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一是入湖污染負荷居高不下。太湖流域人口、產業集聚,污水排量總量大,污染物排放總量仍遠高于環境容量。近十年太湖總磷年均入湖量約2000噸,是太湖總磷納污能力的4倍。
二是藍藻水華防治形勢十分嚴峻。目前,太湖營養過剩狀況未得到根本扭轉,近10年太湖藍藻密度呈上升趨勢,受水溫、風力影響,大面積藍藻水華暴發風險仍然存在。
三是流域防洪體系存在明顯短板。太湖洪水出路不足,現狀流域防洪能力距《太湖流域防洪規劃》明確的2025年流域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
四是一體化治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當前,流域內省市跨界河湖治理責權不明晰、目標不統一、標準不銜接等問題仍然突出,跨省協同治理機制尚待進一步突破,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態、水環境等多目標統籌協調難度大。
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任務
《總體方案》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等要素,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協同治理、綜合施策,提高流域防洪保安與水資源配置能力,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推進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堅持高標準控源截污,嚴控入太湖污染物濃度和總量。
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倒逼太湖流域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調整,嚴格控制入太湖污染物總量,推動以支流保干流、干流保湖體,以網狀責任制保障太湖水質持續改善。針對太湖內源污染,科學實施生態清淤固淤試點,嚴格控制底泥清淤的生態和防洪風險,積極探索推進淤泥資源化利用,為全面治理太湖污染底泥污染探索方法、積累經驗。
——強化綜合施策,系統推進流域水安全保障。
一是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優化以太湖、望虞河、太浦河為重點,流域、區域和城市三個層次相協調的配置格局,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和生態保護修復,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切實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對優質水資源的需求。
二是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健全省市縣三級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加強重點領域節水,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率先建成一批節水標桿園區,建設節水型現代農業,加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
三是優化完善流域水網體系。統籌流域水環境改善、防洪和水資源配置需求,加快吳淞江、太浦河后續、望虞河拓浚等骨干引排工程建設,形成以太湖為流域防洪和水資源調蓄核心,以太浦河—黃浦江、新孟河、望虞河、吳淞江等流域骨干引排河道為綱,以區域內部骨干河道、重要省際邊界河道為目,以重要調蓄湖泊及大中型水庫為結,綜合打造“一核、八綱、多目、百結”的流域水網布局。繼續實施望虞河引江濟太,并盡快啟用新孟河調水,進一步提高太湖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容量。
四是加強重要河湖水域岸線保護。嚴格太湖等重要河湖岸線及周邊陸域空間管控,科學劃定岸線功能分區,開展河湖岸線專項整治行動,加快推進太湖北部竺山圩、梅梁湖、貢湖等湖區退圩(漁)還湖等,促進河湖面貌持續改善。
五是提高應急保障能力。開展城市飲用水應急水源和儲備水源工程建設,加強太湖等重點湖泊藍藻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預警以及水源地藻毒素監測評估,提升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理能力。
——強化流域管理,推動流域水環境共保聯治。
按照《總體方案》部署,流域管理機構應當進一步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切實發揮好流域治理管理主力軍作用,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創新協同治水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太湖流域調度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太湖流域調度協調組作用,探索實施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多目標統籌協調調度。進一步協調構建流域保護治理合作機制,加強生態清淤、藍藻防控、環境政策規范、污染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協調聯動。完善太湖淀山湖湖長協作機制,統籌推進跨界河湖及周邊陸域治理與管理保護。
二是強化水利科技創新。用好太湖流域水科學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創建太湖流域水治理重點實驗室,加強對水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先進技術和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實施長三角一體化數字太湖工程,提升治理智慧化水平。
三是完善監測執法體系。優化調整太湖水量、水質等監測站點布設,推動實現不同部門監測成果互補。補齊環太湖主要河道水量、水質自動監測站,探索開展主要入太湖河道控制斷面污染物總量和濃度監測。推進跨行政區跨部門聯合執法體系建設,嚴厲打擊涉水違法案件。
四是推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突破口,發揮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等機構作用,指導地方加快建立太浦河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作者系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
來源:中國發展網
|
|
特別聲明: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電話: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