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在桂林市穿山公園開展生態環保科普宣傳。
“我全答對了,得了一等獎哦,他們也是,都是滿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穿山公園,正在參加廣西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有獎問答的70歲老先生洪和平笑呵呵地說。
洪和平的身后,波光粼粼的小東江正靜靜流淌。小東江是漓江的支流,過去在穿山公園河段有很多漁家樂,一些人為了打撈美味的河魚,放置很多地籠。這種滅絕性、陷阱式的捕撈工具對漓江的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破壞極大,市民們反對意見很大。后來政府整治地籠捕撈,取締漁家樂,治理小東江,原來黑臭不堪的江水現在清澈見底,碧綠的水草隨波擺動,賞心悅目。他欣慰地說:“大家的環保意識都提高啦,看到破壞環境的行為會打電話舉報,市民和政府一起努力,環境變美了,現在我們住在漓江邊很愜意!”
河長“小細胞”發揮“大作用”
桂林市七星街道辦事處穿山南社區書記鄒建斌拿出手機,熟練地點開“廣西河湖長”APP進行登錄,只見APP打開后出現了“年度計劃巡河1次/周,本周已巡1次,完成率100%”的圖標,進入巡河頁面后還有地圖定位、巡河時間、巡河距離和問題數量幾個版塊。
他告訴記者:“我在社區工作7年了,有了這個APP,我們巡河發現問題,能以最快的速度上報并及時獲得解決,大大激發了我的自豪感和工作積極性,讓我更有動力守護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山水。”
自2017年出臺《桂林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以來,桂林市對轄區內1516條大小河流全面推行河長制,在木龍湖、桂湖、榕湖和杉湖建立了湖長制,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各級總河長,市領導擔任轄區內11條主要河流和四個湖的市級河長、湖長,市、縣、鄉(鎮)、村4級共落實河(湖)長2876名。
桂林市的村級河長選拔“不走過場,不掛空名”,通過采取無記名投票、公開唱票的方式,創新河湖長設立方法,推選出一批有能力、有擔當、村民公認的村級河長,并設立公示牌予以公示,讓村級河長這個“小細胞”,在基層一線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發揮“大作用”,推動河長制在基層落地生根出實效。
“2019年,桂林市河(湖)長制工作綜合排名居全區第一,獲自治區督查激勵通報,獎勵320萬元。”桂林市河長制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河長辦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河湖 保護,營造共治共管共享的社會格局。不僅如此,河長辦與市檢察機關建立“河長+檢察長”工作協作機制,不定期召開會議,加強檢察機關與河長辦的協作配合,為保護桂林水域生態提供司法保障,真正做到“守河有責,守河擔責,守河盡責”。
一系列真抓實干換來回報。近日桂林漓江整治作為先進經驗,列入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獲得通報表揚。
既要保“飯碗”,也要綠色發展
“過去這里是個豬圈,全村靠養豬生活,又臟又臭,村里擺喜酒,外面的朋友都不愿意來吃飯,轉個紅包了事,辦喜事的主家很沒面子。現在豬舍拆了,改種草珊瑚、食用黑皮雞樅菌、羊肚菌。”靈川縣公平鄉梅子村在桂林市青獅潭水庫庫區,村民蘇冬喜告訴記者,還是養菌好,活不累,收入高,環境好,水庫水也清了,其他庫區居民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發展特色產業,既保住了“飯碗”,又從根子上杜絕了污染,是實實在在的綠色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水處監察專員許桂蘋說:“我們不定期組織水污染防治攻堅技術服務隊,深入漓江流域各縣區開展調研指導,與奮戰在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一線工作人員召開座談會并進行培訓,幫助他們弄清漓江流域主要污染源、污染成因以及變化趨勢,提出有針對性治理措施,為桂林市開展流域治理提供技術支撐。同時,不定期召開水環境質量分析會,對漓江等重點流域水質數據開展同比、環比分析,及時掌握考核斷面水質變化情況,每日監控分析水質自動站數據,提醒桂林市有關部門存在的水質風險點,預先做好防范。”
把脈開方后要因病施治。為緩解漓江水污染壓力,解決直排漓江的突出問題,2009年以來,桂林市先后投入17.76億元,持續整治漓江流域水環境。2009年-2020年,累計投入資金9億元實施“兩江四湖”二期工程,使“兩江四湖”的河道總長度增加到19.1公里。通過建設護岸護堤、截污工程和對“兩江四湖”兩岸進行園林美化,環城水系周邊環境大大改善,中心城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桂林旅游品牌形象和城市品位得到提升,乘船游“兩江四湖”水系成為桂林旅游的一個著名品牌,景區內游客如織。
桂林市還先后取締青獅潭水庫、漓江干流城市段、桃花江等水域的養殖網箱,對漓江上住家船、江邊魚餐館等進行清理,實施截污工程和漓江城市段洲島自然生態修復工程,開展自然洲島違章建筑清理整治,徹底解決污水直排漓江的頑疾。
“水岸同治”解決污染“根子”,斬獲全國水質第三
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為把水污染問題解決在污染前,從根本上解決影響水環境安全的突出問題,桂林市堅持“水岸同治”,在治理水環境的同時,強化污染源頭治理。2014年以來,桂林市先后投入約14.95億元,強力清除漓江流域陸域污染源。
漓江市區段生活污染源得到控制。桂林市對100個城中村和360個無物業小區實施改造,通過新建雨污水支管、改造城中村和小區道路、完善垃圾收集設施等措施,改善了漓江周邊環境。對市區5座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泵站改造和管道修復后,市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9%以上,流入漓江的生活污水大大減少。
面源污染也得到有效解決。關停和拆除漓江流域沿岸污染嚴重的畜禽養殖場,推進養殖場標準化建設,積極推廣生態養殖改造,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目前,全市規模養殖場1589家中,已全部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畜禽養殖場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已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1.92%。
2021年1-9月,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中,桂林市位列第3名,漓江干流國控斷面水質繼續保持Ⅱ類水質,達標率為100%。
一江清水經歷了由亂到治,水更清、山更綠、城更美、人民更幸福的“生態藍圖”已成為眼前實景,漓江的水越來越“活”,市民和中外游客的滿意度越來越高。如今,漓江的生態保護和開放發展并行,自然生態、文化深度融合,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生動實踐。
“今天的桂林,正舉全市之力,集全球之智,全力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桂林市委書記周家斌說。“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不僅是廣西的靚麗名片,也是讓世界人民認識中國的一張美麗邀請函。漓江是桂林發展的靈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護好漓江,不斷提升漓江環境品質,是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推動桂林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