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鄭州就成了全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據了解,“海綿城市”是一個形象的比喻,通過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設施減少外排雨水量,因地制宜規劃蓄水池或雨水桶等雨水收集設施,把整座城市變成一塊下雨時“吸水”干旱時“出水”的海綿,既能有效減輕城市“內澇”,又能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利用。
早在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標;到2030年,80%以上的面積達標”。
2016年5月,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我省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推進措施。
其中,我省確定了鄭州、許昌、濮陽、焦作等8個城市作為省級海綿城市試點進行探索和試點帶動,相繼發布《河南省海綿型綠地建設技術指南》《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技術標準》等,還對8個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工作進行指導評估。
到2030年,鄭州主城區海綿城市建設面積要達到主城區面積88.7%()
為更好地建設海綿城市,鄭州出臺《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將把鄭州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
依據《規劃》,鄭州市要在主城區規劃191條澇水行泄通道;建設和改造海綿公園;在河流兩岸打造生態濱河緩沖帶;規模較大的住宅小區、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賓館等逐步興建集雨環境用水工程;城市人行道路及庭院、廠區、辦公區等硬化帶應采用高滲透性的材料,以便于雨水收集……
《規劃》中還提到了建設目標,到2030年,鄭州主城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面積約占建成區總面積的88.7%。

鄭州市多處公園、綠地、河道,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近年來,鄭州市積極在建筑與小區、道路、公園綠地,河流等工程項目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此前,河南商報記者曾在鄭東新區龍湖公園探訪發現,雖然當天下著雨,但沿著該公園走訪,地面基本沒有積水。
鄭東新區建設投資開發總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得益于海綿城市建設。
上述負責人介紹,公園道路鋪設時,要么是透水混凝土,要么是透水磚,能更順暢地讓雨水下滲,下滲的雨水會通過路邊的土地,流到地勢更低的池塘里,從而實現雨水收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區域內緩解因降雨帶來的城市內澇。
另外據了解,鄭州市秀水河在前期規劃時,就要求貫穿海綿城市理念,包括河岸游路、自行車道等做到雨后不積水,防止雨水浸泡。
在鄭州市秀水河周邊施工區域,項目負責人也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秀水河游路長5.1公里,南北兩側超過10公里長的游路需要全部應用高滲透性鋪裝材料——彩色透水混凝土,局部路段鋪裝完成后,檢測發現,相比普通的硬裝路面,透水性明顯更強。
打破了鄭州觀測史上單日降雨記錄,專家很震驚
不過,海綿城市即便有再多好處,但在這次強降水面前,似乎也有點“力不從心”。
根據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發布的信息,7月20日16時至17時,鄭州一小時降雨量達到201.9毫米,一小時雨量超過常年整個7月(147.7毫米)。
鄭州國家基本氣象站站長阮祥表示,工作37年沒有見到過這么大的雨,加上鄭州15-16時60.6毫米的降水量,2小時達到262.5毫米,“這個數據,已經打破了鄭州觀測史上單日降雨記錄,我感到非常震驚。”
海綿城市能緩解城市內澇嗎?專家認為還應采取更多措施
鄭州每逢暴雨,常出現“看海”模式,城市積水嚴重,排水緩慢。很多市民不解:面臨強降雨,海綿城市能發揮多大作用?
“造成城市積水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夏季暴雨集中,降水強度大;二是道路硬化面積大,雨水下滲速度慢;三是排水管徑小,不利于下水。” 許昌學院教授、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吳國璽在受訪時表示。
在吳國璽看來,城市積水問題是綜合性問題,與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完全一 一對應的關系。
如何緩解城市內澇?吳國璽建議:必須充分發揮原始地形下墊面本底植被、土壤等對雨水的滲透、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其次,嚴禁發生侵占、填埋河道的現象。另外,防止道路兩邊綠地、廣場地坪高于道路。
吳國璽建議,城市湖泊水系是天然的海綿體,湖泊水域空間的維護是實現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的基礎條件。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系,發揮其滯蓄雨水的作用,恢復其生態功能,同樣非常重要。
此外,吳國璽還建議,要積極推進“雨污分流”,升級改造集污管網,提高污水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