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幾場降雨后,在貴安新區月亮湖公園,居民陳賢帶著孩子出來散步,他說:“就算下再大的雨,公園的廣場、步道都看不到積水,出來活動不受影響。”
每逢雨季,不少城市都會經歷排澇考驗。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的貴安新區,通過雨水收集利用體系建設,實現雨水自然遷徙“慢排緩釋”,城市順暢“呼吸”。
月亮湖公園是貴安新區海綿城市試點之一,與星月湖公園、車田河共同構成貴安新區海綿城市試點“兩湖一河”項目。項目總規劃面積約1萬畝,總投資約20.9億元,是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海綿城市濕地公園。
自2017年開建以來,項目團隊創新采用“海綿式”生態凈水和生態治理方式,改變傳統末端治理結合模式,在提升行洪安全、增強調蓄能力、加強徑流分擔能力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目前,月亮湖公園已入選貴州省首批重要濕地名錄,并獲得貴州省生態體育公園授牌。
“兩湖一河”項目,僅是貴安新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縮影。
在貴安新區,無論是城市道路,還是林間小道,或小區、學校、醫院、城市綜合體等建設項目,都已引入“海綿”理念——
通過“會喝水”的滲水磚、“下凹式綠地”實現迅速排水不積水;
利用水系廊道、湖庫濕地打造“海綿公園”,形成集景觀與涵養水為一體的“隱形水庫”;
借助“雨天收水晴天用水”地下調蓄池,將收集的雨水進行凈化處理后利用,作為社區植被澆灌用水;
走進貴安新區湖潮鄉星月社區,社區道路、綠化草叢、雨水花園等都有特別設計,海綿社區理念處處可見。
“小區路面安裝有會‘吸水’的透水磚,不管下多大雨,路面都不積水。”居民李女士總會在雨后到小區花園散步,她對“海綿小區”十分滿意。
不僅如此,社區還將收集的雨水進行處理凈化再利用。“社區噴泉、居民家中的沖廁用水和社區生態景觀養護澆灌用水等都是使用回收凈化后的雨水。”貴安新區住建局海綿辦工作人員孫鑾平說,通過一系列收集循環,星月社區每個月可節約6000噸水,相當于社區居民10天的用水量。
“大生態、大海綿”正成為貴安新區人人可感可觸的生態紅利。
截至目前,貴安新區共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項目110個,已建成項目47個,在建項目63個。隨著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新區城市生態景觀逐漸改變,海綿防澇功能日益凸顯。
“根據去年5月到9月汛期監測數據顯示,所有監測的內澇風險點區域均未發生內澇。”孫鑾平說,去年汛期新區累計降雨量593.8毫米,單月降雨量最大為6月,累計降雨251.8毫米;單日最大降雨量為5月24日,累計降雨53.6毫米,通過海綿設施“滲、滯、蓄”后,地塊徑流總量得到較好控制,暴雨峰值大幅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