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2020年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泉州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因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以全省唯一、全國8個地市之一的身份上榜2020年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名單。
泉州當地共有大小河流430條,總長度超5000公里。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泉州市各部門協同作戰,共同推進河湖治理保護工作,全市河湖面貌明顯改善,流域水質明顯提升,連續4年獲全省河長制績效考評第一名。
源頭防控 綜合治理
安溪,是泉州母親河晉江上游西溪的水源地。行走在安溪縣龍涓鄉,溪流水清岸綠。
“水干凈了,空氣也不臭了。”在龍涓鄉灶坪村下馬水角落,正沿著溪邊散步的村民陳火生說,河道經過整治后,重現碧水美景,“若是以前,溪邊都不敢靠近,更別提散步了”。
近年來,龍涓鄉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生態”的河湖管理保護目標,注重源頭防控、多措并舉,重拳整治水環境。下馬水角落過去是一處畜禽養殖點,養殖生豬40余頭、雞鴨300余只,污水直排入溪,對流域水質造成嚴重污染。整治行動開始后,鄉政府出臺綜合整治方案。副鄉長蘇燦榮介紹,考慮到養殖點違規搭蓋建筑拆除工程量大,便委托專業施工隊伍協助養殖戶進行拆除,施工隊出動70人次,耗時3天將養殖點所有違規建筑清理完畢,并將土地整理成畦,實現復耕復墾。
永春位於晉江東溪上游,也是泉州的重要飲用水源保護地。為建立整治水環境的長效制度,縣水利部門與縣紀委建立聯合約談問責機制,與縣檢察院建立聯合督辦機制,定期開展紀委監督、檢察督辦﹔與縣效能辦建立聯合考核機制,將河長制作為考核單項納入政府績效考評﹔出臺《河長制日常考評辦法》,按照“三隨機”原則,對鄉鎮河湖管護情況開展“月考評”,考評結果在電視上“倒序公布”,倒逼鄉鎮河長履職盡責,保障河湖長制工作落實見效。
“另一方面,就是創新辦公機制。”永春縣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立足河長制日常工作需要,綜合執法、環保、農業、水利、住建等職能,打造集日常辦公、指揮調度、執法聯動、水質監測、公眾參與於一體的縣鄉河長辦,建立人員集中辦公、業務有效銜接、河長指揮有力的常態辦公機制,使水環境整治從過去的零敲碎打、單打獨斗走向綜合治理。
“四雙眼睛” 盯緊河湖
河長在岸上走、巡邏艇在水面游、無人機在天上飛、電視云平臺實時監控,它們是泉州河長制治水的“四雙眼睛”。
2020年,泉州創新施行“河長令”“流域河長令”,并簽發1號河長令,在全市開展以提升流域水質、整治河湖“四亂”為重點的“碧水清河”專項行動。各級河長積極行動,直插河湖岸邊發現“老大難”問題,使全市3200多個河湖“四亂”問題得到有效清理整治。2020年8月,晉江西溪流域河長簽發全省首個“流域河長令”,抓住久拖未決的河湖問題,精準攻堅,半個月啃下2個“四亂”硬骨頭。
為做好水質檢測、污染源排查等,按照有人員、有場地、有制度、有經費、有巡河交通工具、有水質監測設備的“六有”標準持續打造基層河長辦,新建了11個河長辦標準化試點,購置巡邏艇等專業設備在水面“問診”河體。同時,泉州在全省率先推行“小型水庫社會化(物業化)管理”模式,依托第三方開展日??荚u、水質監測、污染源排查、水面保潔等工作,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目前,已實現鎮村管理的326座公益性小型水庫物業化管理全覆蓋。去年,泉州共投入3900余萬元,委托第三方社會化管護河道1900多公里、湖庫400多座。
此外,泉州還發揮無人機和電視云平臺的作用,隨時監控河湖水質。去年,全市無人機巡河里程數達3600多公里,實現多角度動態俯瞰河面。13個河長制電視云平臺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通過電視,群眾可以看到河流的“檔案”,還能實時監控部分河段,猶如“第四雙眼睛”。
“四雙眼睛”相輔相成,盯緊河湖、及時發現問題,讓水環境實現無死角治理。
河長學院 提升能力
2019年,泉州成立全省首個河長學院——泉州河長學院。河長學院選址洛江流域入海口處,并開始為各級河長“充電加油”,讓治河工作從“憑經驗”變為“靠專業”。河長學院通過常態化的履職培訓,交流探討河湖治理經驗,以提升各級河長的履職能力。
據了解,泉州河長學院每年至少安排6期培訓。培訓課程包括政策解讀、理論引領與實踐實務三大模塊,通過多角度教學,全方位提升各級河長的理論素養、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河長學院還以泉州師范學院相關專業師資為基礎,聯合省內外高端專業人才,對泉州市水域資源及周邊地域環境生態開展基礎研究和動態跟蹤監測調研,構建各級河長培訓課程資源庫,為構建泉州市科學治水體系和長效機制獻計獻策。
“以前,只知道誰來做、做什麼。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后,我們知道了要怎麼做、怎樣做得更好。”參加完培訓的一位河長說。
泉州還不斷探索借智治水路徑。去年,全市共開展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等10個河湖長制課題研究,全市7所高校課題組參與調查研究,查找問題短板,提出流域治理保護對策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