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是第25個世界濕地日,今年濕地日主題為“濕地與水”,旨在強調濕地對維持全球淡水儲量和水質的重要貢獻,突出水和濕地之間“同生命、互相依”的關系,鼓勵公眾共同行動,為保護修復濕地做出努力。

記者2月1日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隨著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濕地、南海子濕地公園等第二批12塊濕地納入市級濕地名錄,全市市級濕地已達47塊。“十三五”時期,全市累計恢復建設濕地1.1萬余公頃,首都濕地總面積已達5.87萬公頃。
第二批12塊濕地被納入市級濕地名錄
據了解,2020年12月17日,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公布了本市第二批12個市級濕地名錄,濕地類型涵蓋了河流濕地、公園濕地和濕地公園三種,包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濕地、南海子濕地公園、楊各莊濕地公園、圓明園遺址公園濕地、永定河豐臺段濕地、永定河石景山段濕地、北運河通州段濕地、潮河上游段濕地、蓮花池公園濕地、北京動物園濕地、什剎海濕地和朝陽公園濕地。截止到目前,全市共發布兩批市級濕地名錄,共計47塊濕地列入市級濕地名錄,總面積達2.7萬余公頃,占全市濕地總面積的46%。
此次,河流濕地首次被納入名錄。將北京市部分重要河流濕地納入名錄這是這次工作的重大突破。河流濕地是北京市的重要濕地類型,是北京市濕地的骨架,在連通各類濕地、補給水源以及蓄洪防旱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將部分重要河流濕地納入濕地名錄對于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將河流濕地納入名錄離不開和水務部門的通力合作,兩個部門將共同努力推進濕地保護和監管體系的健全。
嚴格執行《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加大濕地保護力度
按照《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全市對濕地實行分級分類保護,按照濕地生態功能和環境效益的重要性,分為國家重要濕地、市級濕地、區級濕地和一般濕地,并實行名錄管理。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濕地名錄的公布,有助于推進濕地分級分類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明晰市級濕地的管理權限,進一步強化濕地保護修復,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實現濕地建設與保護的高質量發展。
早在2013年5月,北京市人大就已經出臺了《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條例針對濕地管理中的問題制定了嚴格的執法條例,明確禁止在被列入名錄的濕地保護范圍內從事采集泥炭、采挖野生植物、撿拾鳥蛋;抓捕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物繁殖區和棲息地;投放有毒有害物質、傾倒廢棄物或者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投放有害物種或者擅自引入外來物種;擅自排放濕地水資源或者堵截濕地水系與外圍水系的聯系;破壞濕地保護監測設施設備;擅自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等八種活動。并嚴格規定了處罰力度,對于采集泥炭、采挖野生植物、撿拾鳥蛋的,由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或者恢復原狀,處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對于從事其他七種活動的,由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或者恢復原狀,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后果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而對未經批準擅自開墾、占用濕地或者改變濕地用途的,由濕地保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并按照占用濕地或者改變濕地用途的面積,以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標準處以罰款。經批準占用濕地,未按照濕地恢復建設方案在指定地點補建的,由園林綠化行政部門責令限期補建;逾期不補建的,按照占用濕地的面積,以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標準處以罰款。
全市濕地面積達5.87萬公頃
“十三五”時期,圍繞構建“一核、三橫、四縱”的濕地總體布局,遵循宜林則林、宜濕則濕、林水相依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將濕地恢復與建設任務納入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結合河流流域生態綜合治理、中小河道生態治理以及海綿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力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恢復建設濕地1.1萬余公頃,形成萬畝以上大尺度森林濕地10余處,超額完成“十三五”確定的新建和恢復濕地的指標,濕地面積穩中有升,濕地景觀不斷提升,濕地生態質量明顯改善。全市共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6個,總面積2.11萬公頃;濕地公園12個,總面積2900余公頃;濕地自然保護小區10個,總面積1300余公頃。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為主體,濕地自然保護小區為補充的北京濕地保護體系正在逐步完善。據新一輪全市濕地資源調查顯示,全市400平米以上濕地總面積已達5.87萬公頃,占市域總面積的3.6%,分為4類9型。其中河流、湖泊、沼澤等天然濕地2.79萬公頃,庫塘等人工濕地3.08萬公頃。

濕地成為北京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得益于濕地生態功能的持續改善,密云水庫、野鴨湖、漢石橋、翠湖、永定河、清河、沙河等濕地成為了鳥類遷徙、停歇、覓食的重要棲息地,全市濕地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野生動植物在濕地“安家落戶”,濕地已成為北京野生動植物的“樂園”。據統計,全市已有369種野生植物,202種野生動物在北京濕地內安家,黑鸛、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震旦鴉雀、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白尾海雕等“稀客”鳥類頻頻“眷顧”,成為首都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生動注腳。
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不低于70%
“十四五”期間,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強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連通性。著力優化濕地空間布局,擴大濕地生態空間,提升濕地生態質量,著力完善濕地生態功能,提高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完善“一核、三橫、四縱”濕地總體布局。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護率將不低于70%,恢復建設濕地面積不低于5000公頃,將恢復建設小微濕地不少于50個,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基本建立,濕地生態功能得到改善。其中在中心城區,加強城市河道生態化改造,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小微濕地和雨洪濕地建設;在平原地區,城市副中心、新機場、永定河流域等重點區域,建設大尺度森林濕地以及雨洪蓄滯型小微濕地,構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融、藍綠交織”的自然生態系統,解決“綠而不活”“有林無鳥”的問題;在生態涵養區和京津冀交界地區,北部以濕地生態保育為主,南部以擴大濕地生態面積,加強濕地生態修復為主,推進京津保中心區過渡帶森林濕地建設,進一步優化濕地生態功能。
2021年,結合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計劃,全市將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推進溫榆河、南苑、康西森林濕地以及沙河等濕地公園建設,全年計劃恢復建設濕地100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