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獲悉,東湖區通過對地下雨污管網系統改造升級、推動城區園林綠化建設、引入“食藻蟲引導水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等方式,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生命力”。
據悉,東湖區構建“綠—水—路”一體共治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對疊山路、象山路2條主干道以及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內的地下雨污管網系統進行改造升級;完成福州東路、省圖南路等43條道路綜合改造,對人行道實施強透水性路面結構層全覆蓋;在道路改造過程中,全面鋪設透水性強的人行道板及路面結構層,以便對雨水進行充分蓄集并利用,充分發揮其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海綿城市功能;同時,在光明社區新建一座雨水收集蓄水池,以便雨水的蓄集與循環再利用。
同時,東湖區積極推動城區園林綠化建設,利用拆違拆臨、舊城改造、道路退讓遺留的街角零星空地,逐年新建和改造一批街頭小游園和“郵票綠地”,有機融合綠網、水網和路網,滿足居民健身等需求,兼顧雨水調蓄、凈化等生態功能,逐步實現“300 米見綠、500 米見園”的目標。
目前,通過改造老舊管網,完善周邊管網,城市地下“毛細血管”實現互聯互通,“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的老大難問題基本解決。東湖區還加強日常對轄區內的淵明北路、下水路、環湖路等187條城區干道進行了“清腸”整治,確保7866余座雨水井、5811余座檢查井暢通。
不僅如此,東湖區還引入“食藻蟲引導水生態系統修復技術”,投入約8000萬元對賢士湖公園水域、八一公園及佑民寺周邊的東、南、北湖水域進行水環境整治及景觀提升,使水體達到自行循環,實現了黑臭水體“劣改優”;完成贛江右岸八一橋至二七路排污口截污工程建設,保障城區生態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