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副中心建設緊鑼密鼓推進,通濟路以東的配套發展區基礎設施正在有序提升。12月2日,記者從北控下屬北京市政總院了解到,通濟路以東片區的市政道路設計建設頗具亮點,不光建設綠色海綿系統,還將拓寬部分路段人行道,采用新材料嘗試路面降噪。
從位置看,通濟路以東片區位于行政辦公區東側,片區內分布著職工周轉房、北京學校、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大營村等,是市級行政中心遷入城市副中心后職工及家屬生活的重要保障區。正在建設的北京學校,緊臨大營村職工周轉房,建成后也將服務于周邊區域學生就近入學。
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通過綠化帶隔開,兩旁喬木形成完整林蔭,與城市副中心道路風格一致,通濟路以東片區的道路也將營造出一種令人愉悅的慢行出行體驗。
除了道路綠化率高,吸水、蓄水、滲水、凈水,近年來大力推進的綠色海綿系統,也在這里得到充分展現。道路兩側綠地都設計出生態草溝,一旦遇上暴雨天氣,路面徑流能快速匯集和下滲。而且借助生態草溝,雨水還能匯集到周邊的雨水花園,通過大面積的雨水收集,這就相當于一個個臨時蓄水池,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管網的排水壓力。
“為給北京學校未來投用提供更好的配套,周邊市政道路設計建設時,采用了多項新技術、新材料。”北京市政總院道路交通二院副院長陳甌介紹,傳統城市道路硬化,面臨的一個難題是瀝青透水性差,雨水下滲難,只能靠路邊的雨水口和管線收集再排走。在北京學校北側的大營東街雙側非機動車道上,在道路材料上進行一些創新,具體說就是采用開級配瀝青混凝土。
開級配瀝青是什么概念?陳甌解釋,這種瀝青上有很多細小的孔洞,雨水下滲率比常規瀝青有明顯提高。使用這種材料,部分雨水就可通過孔洞流入瀝青下層,遇上小雨或小一點的中雨,通過下滲后,道路表面基本不會有流水。
開級配瀝青鋪成的路面,還有一定的降噪效果。陳甌解釋,輪胎噪音可通過孔洞吸音,其原理與劇院、錄音室的多孔洞墻壁吸附噪音是一樣的。再配合綠化植物降噪,將為周邊營造出盡可能安靜的環境。
一般的市政道路多采取對稱設計,而該片區的暢和東路、大營東街,采取的是偏斷面設計。這主要是由于兩條道路一側是學校,另一側為住宅,考慮到學校一側接送學生的家長會多一些,因此人行道進行適當加寬。具體說,學校一側的人行道大約為6米至7米,比另外一側加寬約1.5米至2.5米。暢和東路還結合學校大門處港灣式落客區,形成了校園西大門一定空間尺度的家長等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