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各方面領域逐步實現現代化,但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其中水資源環境惡化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本文針對水資源環境治理的方式方法展開論述,從生產方式這一主要矛盾入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意在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污染問題。從而實現我國水資源的科學綜合治理。
關鍵詞:水資源環境;治理;機理
引言
近代以來,中國各領域取得的突出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隱藏著的是長期透支有限自然資源的生態危機,自然資源破壞殆盡,城市建設換來的是綠色植被砍伐、空氣污染、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水資源環境惡化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長期以來,我國的水資源環境治理成效甚微,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水質惡化的局面。臨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等困境困擾著相當一部分地區,其中水環境惡化一度威脅到了生產生活的用水安全,水環境治理刻不容緩。目前的水資源環境治理的常規方法效果并不顯著,且陷入治水困境。
一、我國水資源治理難的原因
水環境治理工作遲遲得不到有效開展,無論是傳統低成本優勢的轉變、企業布局的優化,以及發展循環經濟、進行清潔生產,還是政府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兩難選擇,均面臨諸多矛盾與困境,從而制約了水資源環境治理的成效。其收益與成本始終達不到一個合理的劃分效果。我國水資源環境問題,一方面源自環境成本外部化及其所致的“搭便車”問題,導致企業治污成本轉嫁給社會,這是世界普遍性問題;另一方面源自資源要素非市場化問題,導致資源要素的粗放式使用,這是我國的特殊問題。以上兩種原因共同阻礙了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首先,從企業自身角度分析,企業治污缺乏內生動力水環境,具有較強的外部性特征。從企業角度講,經濟利益取向決定企業缺乏環保動機,區域環保標準的降低,監管松懈,企業偷排,或者污染罰款低于自己的治污成本,企業就會選擇向自然水體中排放污染物,通過向自然界排污降低生產成本,使產品在市場上更具價格優勢。
第二,從消費者角度看,產品質量和性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昂貴的環保技術生產的產品和便宜的非環保技術生產的產品同時出現在市場上,購買后者產品就是理性選擇。消費者只偏好于價格便宜的產品,而并不在乎其生產技術是否環保。每個消費者都希望“搭便車”,通過別人購買環保產品改善生態環境而受益,如果環保企業得不到應有收益,終將限制環保生產,助長水環境污染。
第三,再從水流域角度看,上下游區域經濟發展因外部性而面臨利益沖突,下游的水環境需求會對上游的經濟發展形成制約,枯水時期上游地區也會因蓄水而對下游用水造成壓力,跨流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水污染治理更具難度。
第四,低水平競爭與治水成本壓力。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濟呈大幅度上升趨勢,但是很多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參與國內外競爭,實現了本土企業成長與區域經濟發展。低成本優勢的背后體現了資源要素驅動的傳統模式,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尤其是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然而,這些行業的轉型升級卻面臨著“低端鎖定”困境,薄利多銷的低水平競爭成為眾多企業的無奈選擇。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一方面促使企業不擇手段降低生產成本,甚至以犧牲長期生態效益換取短期經濟利潤,從而造成大量水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使得企業在水環境治理上力不從心,大量中小企業原本就處在微薄利潤或者盈虧平衡點附近,水環境治理會對其造成成本沖擊而破產。因此,在低水平競爭策略下實施水環境治理,不僅使得企業難以化解巨大的轉型升級成本,而且會削弱浙江經濟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
二、水環境治理機理
1、在思想認識上把生態資本視為富民資本,習總書記最早在浙江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否認兩者具有替代關系,通過水環境治理促進有效投資,如生態資本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新興產業投資等,將水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統一起來。
2、建立水環境治理的倒逼機制,解決市場主體治污動力缺失的問題。各地通過淘汰關停落后產能、引導中小企業集中入園、鼓勵企業技術創新與升級,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水環境優化目標。以產業結構的生態化,推動物質投入的減量化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生態化,就是調整傳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逐漸向著合理化、均衡化、高級化演進。
3、創新跨流域治水的聯動機制。將國內各區域的水資源治理有效聯合起來,統一進行規劃整治,確保每一條河、每個河段都有河長,治水的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克服水環境治理中的跨流域外部性問題。
4、實現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與政府“大有可為”相結合。一方面在各級政府成立針對水資源治理的工作組,系統推進水環境治理的整體實施,另一方面加強水資源交易機制和補償機制試點,彌補市場失靈局限,嘗試在水環境治理中找到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平衡點。基于以上舉措,浙江的水資源環境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5、減量循環提高利用效率經濟生態化,將生產過程中的物質交換納入到生態系統的循環中,通過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循環發展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以最低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經濟生態化是對傳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增長方式的一種帕累托改進,旨在有效減少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實現水資源使用的高效化。
6、水環境治理必須要實現生態保護、環境治理與貨幣補償相對稱,為水環境治理提供合理的激勵機制。生態補償機制實質上是對因生態保護產生的機會成本和因環境治理付出的額外成本的補償,是對環境資源稀缺性的體現,也是環境治理外部性內部化的成本依據。
7、以產業層次的高端化,實現資源利用的集約化低附加值環節和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是水環境污染最為集中的領域。產業層次的高端化,就是通過高附加值、高技術化、高加工度,推動資源集約利用,從而直接減少生產環節污染物排放,實現水環境污染的源頭控制。產業層次的高端化表現為價值鏈條向外延伸、加工深度顯著提高、生產規模合理發展。延伸價值鏈條,可使低端的生產、加工、裝配向高端的設計、研發和營銷轉變,產品附加價值提高,生態效益增強;提高加工深度,即依靠技術改造和工藝提升,使低端、初級、廉價的制造品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生態產品轉變;優化生產規模,即通過企業的規模擴張,提升企業生態競爭力和創新力,以規模經濟增強企業生態保護能力。
結語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無一不體現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但是,以犧牲資源環境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生態資源環境,是全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任務。面對市場機制不健全、產業轉型升級緩慢等制約水環境治理的現實困境,我們要因地制宜,探索出中國水資源治理的新路,合理治水、合理建設發展經濟,真正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