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邁穆娜·穆赫德·謝里夫(右)和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祖信(左)發布報告
剛剛,63歲的同濟大學教授徐祖信當選2019年中國工程院新科院士。她也是此次上海新晉工程院院士中,唯一一位女院士。
徐祖信長期從事致力于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今年3月,聯合國人居署與同濟大學在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聯合發布《加強河流污染治理,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報告。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邁穆娜·穆赫德·謝里夫在報告發布會上說,中國治理污染河道的成功經驗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范例。
徐祖信是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她說,蘇州河區域人口、建筑密集,曾是中國污染最嚴重的河網水系之一。蘇州河治理成功歸因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政府職能部門有序協調、專家科學決策、創新科技成果的應用以及公眾廣泛參與。
其實,蘇州河水的“黑變綠”,就留存著徐祖信的突出學術貢獻。
她的主要獲獎成果有:
2000年,蘇州河調水試驗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4年,蘇州河水環境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3年,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體系與集成示范,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14年,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技術體系與集成示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從徐祖信的履歷看,她一直與水很投緣。
徐祖信出生于1956年4月,1978年,想當醫生的她考進了南京河海大學水利學專業,畢業后留校,攻讀碩士和博士。1993年,她由教育部公派赴意大利做訪問學者,參加了羅馬大學研究項目“運河水流的自動控制”和意大利國家項目“配水系統可靠性研究”,研究深入到市政工程可靠性和自動化控制等方面。她漸漸明晰了水利工程、環境工程和市政工程學科交互發展的新方向。
1995年,徐祖信回國進入同濟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她獲得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和上海市的科研資助,進一步開始系統研究可靠性數學理論在城市給排水系統優化設計中的應用。這是當時世界各國近10年來的“難關”。她利用在羅馬取得的經驗,埋頭研究。國外研究成果只能應用于小型管網系統,她提出的管網系統基于可靠性的線性優化模式,可以應用于大規模系統。該模式提出后立刻引起國內外重視。

徐祖信認為,理論成果在實際建設中可大顯身手。于是,她把目光投向蘇州河綜合治理工程。蘇州河上海境內流域面積855平方公里,涉及上海12個區、2012條段中小河道。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實施了多期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其中,蘇州河第三次“調水實驗”時間長、范圍大,根據潮汐漲落規律,徐祖信指揮及時開閉水閘,北上海的水網神奇地流動起來。實驗結果表明,工程項目應重新調整。調整后的工程項目投資至少可節約20億元,并能使上海整個水網系統的污染治理提前實現。僅此舉措,就讓徐祖信的同行們不得不刮目相看。
通過持續20年治理,蘇州河干流全部消除黑臭,區域水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水生態持續恢復。
徐祖信有一段“學而優則仕”的經歷。公開信息顯示,她歷任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上海市環境保護局局長、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201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九位同志為市政府參事,徐祖信是其中之一,聘期從2016年8月至2021年4月。

去年4月,徐祖信還以市政府參事的身份,在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作“城市水環境污染治理的關鍵”專題報告。她從我國城市河流污染的關鍵問題和關鍵原因切入,結合上海蘇州河治理的范例,通過與國際城市河流治理的案例比較,深入分析了治理我國城市河道黑臭問題的關鍵技術。徐祖信從蘇州河消除黑臭的成功案例中總結出三點經驗:一是以全流域截污治污為根本舉措;二是以水系調活為重要輔助措施;三是以領導重視為重要保障。她認為,要提高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水平,就要進一步統一認識,規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