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運河畔的妙光苑是無錫首個省級“海綿城市”試點改造的老小區,也是梁溪區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項目。日前獲悉,結合梁溪區的老舊住宅整治改造,自去年三季度啟動建設以來,目前小區的海綿城市改造已完工,并經受住了建成后首次“暴力梅”的考驗。
錫城強降雨的第二天上午,記者就來到該小區。原以為小區里會積水不便行走,可到了才發現小區內的瀝青道路很干爽,就連地勢低洼的居民自帶停車庫里也沒進水。
妙光苑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有著無錫大多數老舊小區的“通病”:小區管網縱橫錯亂,缺乏日常維護,很多管道已生銹,常堵塞。碰到下雨天,漏水、積水是常有的事。去年7月,妙光苑被確定為梁溪區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8月便結合老舊住宅整治開始建設。
“老舊小區的‘海綿城市’改造試點,為的就是通過“海綿城市”理念解決小區積水、污水跑冒、路面破損、綠化缺失等問題。”負責該小區海綿改造技術的設計師翟國偉介紹,與先前無錫其他老舊住宅整治改造過程中局部試點海綿技術不同,妙光苑小區的“海綿城市”試點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也是無錫首個完工的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小區。新添“雨水調蓄池及凈化處理設備”、生態植草透水停車位、綠地雨水收集窨井、屋頂雨水回用系統……走在小區內,不難發現這里“機關重重”,多個海綿設施在該小區得以應用。

地下調蓄池既防澇又能回用雨水
在小區的中央廣場位置看到,這里建設了一個“景觀水池”,它是小區最主要的海綿設施——雨水調蓄池及回用系統。翟國偉介紹,其原理是,雨水無論落在屋面、路面還是綠地里,都會被透水路面、透水生態停車位、道路雨水井、雨水截留溝等收集,通過主管網最終匯集至位于地下的雨水調蓄池,在池內沉淀、過濾、凈化、消毒,再通過雨水利用管網充分利用。景觀水池旁邊有個中央控制室,只要按下鍵,水池里的水就經由景觀鵝的嘴里流出來。這也是雨水回用的一種,即景觀利用。“大概能蓄水30立方米,可供屋前屋后綠地澆灌、物業保潔和景觀用水。若是僅用于綠化灌溉,可用上半個多月。”據悉,這個調蓄池預留了溢流管道與城市市政管網相通。一旦遇到連續幾天的強降雨,水池溢出的雨水將自動流到市政管網中去。這就意味著,不管外面下多大的雨和下多少天,妙光苑都能免于受澇,進而達到小區防洪排澇的目的。
生態植草停車位也是其中的一項海綿設施。從表面看,這些停車位與普通車位差不多,但區別在于這些停車位同時承擔著“海綿”功能。車位面層表面采用了與其他植草車位相同的生態植草材料,最大的不同在于面層的下部“梅花樁”式布置了垂直式透水盲管,透水盲管在與停車場地下鋪設管道,讓每一個車位的雨水即時匯流至雨水調蓄池,一旦下雨,雨水不但可以滿足停車位上表層植物的生長,還可以進入排布在下面的雨水管網,流到附近的雨水花園所處的蓄水池里,實現二次利用??芍^停車、調蓄兩不誤。

在小區沿運河的岸邊,新建了一條280米長的透水步道。該步道主要利用透水混凝土及收集盲管將雨水充分吸收、匯流,保證了地面鋪裝面層的干爽。記者看到,這條步道上安裝了一些健身器材,幾名居民正在步道上活動。
小區居民實實在在受益
妙光苑小區綠地呈帶狀分布,在海綿技術的催化下,設計及施工單位特地在每個帶狀綠地的端頭設置了一個絲口給水接頭。據了解,后期物業可通過自備綠化澆水軟管,接入該給水接頭,打開旁邊的地埋式水閥,雨水澆灌的功能就會實現。小區區名墻背后,有一個“綠色桶狀物”,它是立地式獨立雨水收集箱和滴灌回用系統,具備了屋面雨水消能、收集、過濾、回用等一系列海綿功能。綠地小型滴灌系統就是其回用的一大特色,能在小范圍內解決綠化養護用水功能,同時還能增加其他用水設備以滿足物業保潔等需求。另外,為防止居民家中的停車庫受澇,施工方在地面增設了一條滲水溝。
據介紹,小區的車庫地勢低洼,以前一下大雨,車庫里就會進水。通過設置滲水溝,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以前一到臺風天,小區里就積水,海綿化改造之后小區的蓄水量大增,上周五的那場強降雨,小區沒受影響,反而有效檢驗了老舊小區改造采用海綿技術后的成效。”翟國偉如是表示,好在經過半年多的實施,如今妙光苑的海綿化改造已全面完工,極大地提升了小區雨污水的流動、儲存、再利用等的循環效率,實現了海綿功能。而這個誕生在老小區的“海綿寶寶”,為妙光苑的13幢樓宇259戶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并在完工后首場暴雨中輕輕松松經受住了考驗。
作為無錫唯一已建成的省級海綿城市試點老舊住宅案例,這次改造是對小區整體環境的提升。路面拓寬、增設地面停車位、公共綠地旁增設一些休閑座椅……眼看著過去的雜草叢生處變成了現在的花園綠地,破亂不堪的菜地成了景觀步道,陳年失修的中庭也煥然一新,居民們有了強烈的獲得感。“小區干凈漂亮多了,大家也不隨意堆放雜物了”,一名小區業主老伯對此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