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民族大學石鋒、王慶春、王豐撰文提出,隨著海綿城市理論向縱深方向發展,為保護城鎮水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城鎮儲水量、水質、水源得到了有效提升,使城市在防災減災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有質的變化,使城市成為了具有生命特征的“智慧海綿”。當前,我們必須重視水資源的有序開發和可持續利用。
第一,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連各級政府的主體地位不可或缺。海綿城市屬于城鎮的基礎設施,關系到民生。首先,政府要通過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宣傳手段,讓市民了解海綿城市的內在涵義和用途、與市民生活的相互關系等。其次,政府要規范特許經營企業的建設和運營行為;要建立“海綿城市文化”,把海綿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理順政府的職能和環節。政府部門要轉變原有相互割裂的組織結構,進行組織變革,以“項目部”式的組織形式,形成跨組織、跨專業、跨區域等具有綜合性協同治理模式,改善原有組織結構中碎片、溝通不暢、績效評價標準差異等問題。
第三,確立城市發展理念。要求新增建筑面積要融入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和設計,即在新建項目中加入海綿城市建設,新建項目“+海綿”與既有改造同步進行。新工程建設項目在充分保持現有生態基礎上,在新項目中有計劃、有步驟運用新技術、新設計,實現大連海綿城市建設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