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助推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長江”全國引領性勞動和技能競賽第一階段結果揭曉,武漢東湖獲評“長江經濟帶2018年最美湖泊”,成為唯一入選的城中湖。東湖的成績固然可喜,但是湖北省乃至長江經濟帶城中湖水體污染問題依然嚴峻,還須找出一條城中湖水體保護和治理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 東湖碧波蕩漾
湯遜湖水質不容樂觀
碧波蕩漾的水面、曲折蜿蜒的綠道讓東湖在“五一”小長假引爆了游覽熱潮。作為武漢城市的一大名片,東湖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受到了游客的好評,根據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分局發布的2019年3月監測數據,東湖近50%的水域達到Ⅱ類水質,創造了40年來最好水平。
與之相比,武漢市全境同期的湖泊水質狀況不容樂觀。據《2019年3月武漢市地表水非國考斷面環境質量狀況》數據顯示,83個非國考湖泊監測結果中,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水質的仍有16個,占比19.2%。其中,作為國內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的水質惡化為劣Ⅴ類水質,呈中度富營養狀態,主要污染物氨氮超標2.81倍,總磷超標近4.26倍。
■ 科技治污是關鍵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大方向
國家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編制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并明確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奠定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基調。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推動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科學、有序、高質量的發展。
近期,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初戰告捷,173個城市黑臭水體完成整治,134個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面實施提標改造,湖北省水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綠色發展之路也在不斷拓寬。
然而,長江經濟帶湖泊水環境的治理絕非易事,城中湖黑臭水體的治理更是難上加難。長江流域的湖泊多為淺水湖、沉積物較厚,內源污染較嚴重,加之人類活動和工業污染的影響,導致城中湖的保護和治理往往陷入“邊污染、邊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困境。
而作為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面對的環境更為復雜,其周邊人口密度高,所承擔的調蓄負荷重;同時,局部的工業污染,以及鄰近的4處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也對湯遜湖的水質造成影響。面對種種不利因素,湯遜湖要解決劣Ⅴ類水質問題、實現水質穩步提升,必須走出一條以科技支撐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科技是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的關鍵,科技治污可以有效地解決城中湖水體治理問題。以“湯遜湖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標準示范工程”為例,此工程于2018年3月完工通水,同年4月16日,武漢市水務局組織召開“湯遜湖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湖庫)標準1.5萬噸/天示范工程成果鑒定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湖北君集水處理公司研發的“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應器+大孔樹脂脫氮”技術很具創新性,開發了一種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污水的新工藝技術,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技術處理后的尾水主要污染物指標達到湖庫地表水Ⅲ類標準,可以就近排湖、自流入江。
這一技術出現之前,受污水處理成本因素制約,國家污水處理達標排放標準是一級A標準,按地表水分類仍屬劣Ⅴ類水質。此類水質只能排入江河等流速大的水體,不能排入湖庫等靜、緩流水體,否則排入的水體很快就會變成黑臭水體。當進行深度凈化處理使水體水質中的主要污染物限值達到或接近地表水Ⅲ類標準時,水體自凈能力顯著增強,可以形成良性水生態環境,因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中湖水體污染問題。
科技治污是城中湖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關鍵,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城中湖水體治理的大方向。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綠色質量標準體系,推進綠色技術、綠色資本、綠色產業有效對接,有序淘汰舊動能,激發和培育以科技為支撐的綠色發展新動能,才能更好地實現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 創新模式更重要
因湖制宜才能開出好藥方
城中湖水體污染成因復雜多樣,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內源污染、其他污染等有著不同的污染源,導致不同的污染問題。對此,城中湖水體治理得先診好脈、看對病,根據不同的水環境、治理目標和治理階段,綜合采用不同技術,因湖制宜,才能開出好藥方。
城中湖水體治理模式比技術更重要。單一的技術往往只能針對性地解決單一的污染問題,而城中湖水體治理則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工程,需要考慮岸上和岸下、近期和遠期、治標和治本等多個方面,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需要推進政府、企業、社會大眾等多方參與;需要匯聚新的發展理念、治污技術和金融活水,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創新水環境治理模式。
創新水環境治理模式首先要把小環保變為大環保。水環境保護和治理不是生態環保部門一家的事,政府、企業、社會公眾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各自的優勢,齊心協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政府要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推動水環境治理向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企業化模式轉變,并積極引入第三方治理開展綜合環境服務;企業要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排污者承擔治理費用,受委托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承擔約定的污染治理責任;第三方治理企業還需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實行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社會大眾則需與政府、企業一道共同參與水環境治理的監督與管理。
創新治理模式其次要算好經濟賬和環保賬。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矛盾一直都難以協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指導政府和企業在算好“經濟賬”的同時,也要算好“環保賬”。
早在進行湯遜湖污水治理之初,有人建議修建排江管道,直接將湯遜湖污水廠一級A標準尾水排入長江中。但是,污水處理廠距離長江10余公里,修建管道需要經過人口密集區,拆遷涉及千家萬戶。污水排江也只能暫時轉移,并不能根治污染。采用“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應器+大孔樹脂脫氮”技術,將劣Ⅴ類水質深度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湖庫)標準,污水變為清水可直接排入湯遜湖。
進一步,如果湯遜湖污水處理廠每天20萬噸的尾水,從一級A提標改造至(湖庫)地表水Ⅲ類標準,一年可減少排放COD(化學需氧量)2190噸、氨氮292噸、總氮1022噸、總磷32.85噸,同時還可補充地表水Ⅲ類標準活水7300萬方,這些活水可用于清水補給,讓湯遜湖實現“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的全方面治理,進而徹底解決劣Ⅴ類水質問題。
算好了環保賬,如何平衡經濟賬?傳統的技術和工藝方法將污水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標準所需的投資和運行費用相對偏高。湖北君集水處理公司使用自主研發的粉末活性炭在線再生技術,將粉末活性炭的使用成本降低了一半,經濟有效地將尾水深度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標準。
創新治理模式最后要總結好經驗、抓好典型,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武漢市水務局、環保局等相關部門謹慎決策、穩步推進污水深度凈化就近排湖方案,以此替代排江方案,是很好的創新舉措。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永臻認為,“湯遜湖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湖庫)標準1.5萬噸/天示范工程”是一個具有典型性的應用案例,此工程采用的技術在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都有現實的需求,工程采用的將尾水深度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標準直接就近排湖的模式可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做出示范性貢獻。
水優勢是長江經濟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經濟帶不能只有一個東湖,湯遜湖須依托技術和模式創新找到綠色發展新路子,經濟有效地解決劣Ⅴ類水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