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加速期,環境協同治理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近日,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牽頭舉辦首屆“綠色長三角”論壇,與會專家認為,生態環境一體化,機制創新至關重要。
長三角的環境協同治理已久,目前已建設一批項目:水環境治理方面,江蘇、浙江、安徽開展了太浦河聯防聯控,吳江、嘉善、青浦三地實現了檢測和監管執法情況的互通有無和應急聯動機制等;大氣方面,則有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大氣監測重點超級站建設等。
同時環境協同治理存在諸多難點,以水治理為例,“長三角河網分割,水系連通性差;地勢平坦,水體流動性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介紹,水環境治理并非依靠單項技術 ,更是一項系統工程。而長三角不同城市之間“水系格局、污染源、活水水源都不同。”
專家認為,未來的環境協同治理,對體制機制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過去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多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推動。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如何建立一個多方自發、有內部動力的合作機制很重要,包括各省份部門間的橫向合作,以及政府和市場、民眾之間的合作。”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健說。
政府層面,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為例,不能只做“環保一個部門的規劃”,全面的頂層設計很重要。“環境問題必須放在一個綜合情況中去考量,環境問題是結果,其根源在于經濟發展模式。”諸大健說。因此,長三角示范區的環境治理要聯手其他部門,包括發改部門,做生態空間的頂層規劃,標明各類生態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