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成區內的14處黑臭水體,到2018年底,已消除13處。眼下,最后一處白馬山渠黑臭水體整治項目開工在即,預計到2020年7月即可完工。屆時,黑臭水體將徹底從益陽城區版圖上抹去,成為歷史。
作為環洞庭湖城市,湖南益陽最大的市情是水情。近年來,益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鞏固和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湖南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和《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一法兩條例”),深入開展碧水攻堅戰,強化源頭控制,加強重點流域和重點片區水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益陽市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環境有效改善。
益陽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將其放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和益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加以部署和實施。益陽市委第六次黨代會、益陽市委經濟工作會、益陽市“兩會”等重要會議,均明確提出抓緊抓好這一工作。益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反復強調,要以中央和省環保督察為契機,切實轉變發展理念,舍得眼前利益,舍得環保投入,舍得追責問責。
部署能否生效,切實推進是關鍵。近年,益陽市委、市政府把強化水污染防治措施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先后出臺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益陽市水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兩河”流域三年治理行動計劃》《資江流域重金屬治理規劃》等。益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率先垂范,多次到一線督查大通湖治理、湖區矮圍圍網拆除、資江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整治、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等問題。2017年,益陽市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把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實到“河長制”責任體系,真正做到“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至今已問責工作不力的黨員干部100余人。
治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益陽堅持綜合治理,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多專業融合、多技術手段應用、多部門協同推進,實現了域內水環境和水生態的系統性改善。近年來,益陽在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突出環境問題整治、加強工業園區企業水環境管理、嚴格環境執法、開展重點流域片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加快黑臭水體整治、開展生活垃圾治理、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船舶港口污染整治、加強南洞庭湖濕地的管理以及加強城鎮節水等方面持續發力,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
狠抓交辦問題整改落實,是益陽打贏碧水攻堅戰行之有效的經驗。一是落實中央、省級環保督察督辦交辦件水污染問題整改:2018年156件中央環保督察交辦件中涉水的42件,其中40件整改到位;420件省環保督察組信訪交辦件中涉水的213件,211件已整改到位。經統計,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交辦益陽市的水污染相關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8.43%。二是落實2015年省人大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交辦問題整改,7個問題已全部辦結。
鐵腕治水,成效顯著。據益陽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益陽4個納入國家水污染防治考核的斷面,除大通湖斷面外水質全部達標,其中桃谷山斷面和萬家嘴斷面為Ⅱ類水質;16個省控地表水水質斷面水質優良率為83.3%,與2017年的80.7%相比,優良率上升了2.6%,其中后江湖水質由Ⅳ類好轉為Ⅲ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方面,在銻不參評的情況下,益陽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指標中無超標因子,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標準,其中資江龍山港斷面銻濃度呈現逐年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