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山地上建“海綿”城市?如何提升人居環境品質?能為全國貢獻哪些試點經驗?3月29日-31日,兩江新區悅來作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其海綿城市建設迎來 “大考”,接受了國家海綿試點績效評價現場復核。
考核專家組聽取了重慶試點關于海綿城市工作的匯報,對兩江新區悅來海綿城市的建筑小區、道路、公園廣場、河湖水系等15個項目進行現場復核指導,重點檢查了海綿項目的工程質量、海綿效應、內澇防治等內容,調研了試點建設的主要成效和經驗做法。
悅來海綿試點工作成效
悅來是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也是全國唯一處于山地地形的海綿城市試點區域,悅來探索海綿城市建設,有其獨特的“個性”元素,也具有示范性意義。
悅來新城海綿試點歷經三年探索,國家下達的試點任務基本完成,試點建設成效顯著,指標達標,城市品質有效提升。水環境方面,后河及張家溪水環境維持在Ⅳ類,關鍵指標濃度有所下降;水生態方面,規劃藍綠空間分別達到10%及50%,生態岸線率達到100%。水資源方面,雨水回收利用部分替代了自來水,可節約資金達357.6萬元/年。
河湖環境有效保護、生態品質顯著提升、充分實現了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有緩解目標,在山地海綿和新城海綿等方面積累了經驗,老百姓宜居感顯著提高。
山地海綿城市的悅來經驗
悅來的先行先試摸索出了一套怎樣的“山地海綿”建設的做法?記者為你揭秘悅來的試點經驗。
在公共建筑方面,悅來生態館這座投入海綿建設的公共建筑,建成后不僅是近零能耗、近零碳的三星級綠色建筑示范點,還是未來城市生活的科普體驗中心。館內的悅來海綿城市建設信息監測平臺,對悅來海綿城市建設進行實時監控,實現監督污染偷排現象、預警城市內澇、評估海綿設施運行效果等方面的功能。
在小區方面,悅來的海綿設施建設成果,也帶來了更宜居的小區住宅環境。在嘉悅江庭,人行小道設計成透水路面,道路兩邊增加植草溝,可收集周邊雨水,儲存到地下水箱用于回收利用。通過栽種多種綠植的綠色屋頂,吸收多余雨水,并將雨水凈化過濾、收集存儲。綠植層還可吸收建筑熱量,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在公園綠地方面,悅來的公園既有高顏值的景觀效果,又有實用的“海綿”功效。悅來會展公園是“山地式”會展公園,在原有地勢地貌條件下建設海綿設施,收集周邊道路、地塊及公園自身的雨水,凈化后回用于綠化及道路沖洗等。與生態草溝結合的雨水塘,既能發揮雨水滯緩、凈化、收集作用,也是公園的一處水體景觀亮點。
在道路廣場方面,悅來的大部分城市道路,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不僅能“吸水”,還能“補水”,路邊豐富的景觀植物也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在嘉嵐路,車行道兩旁靠路沿石的豁口可收集雨水,雨水經生物滯留帶下滲到下層土壤,同時滋養生物滯留帶內的植物景觀。降雨時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
悅來的生態城中心廣場,既可以是一個自凈的生態細胞體,又是可供游人駐足停歇的城市廣場。該廣場通過蓄水池、生態草溝、滲水溝、調蓄池、過濾池等海綿設施,對整個悅來街心公園場地的雨水進行收集、凈化再利用, 不僅減少整個區域雨水資源流失、控制水體污染,還能緩解周邊區域排水壓力。
在河湖水系方面,曾經荒蕪的小魚塘變身為風光秀麗的“綠色天地”。在悅來生態保育區,水體通過生態治理,其中的氮、磷的去除效果非常明顯,水質由V類直接提升到Ⅲ類。這里建立的良好生態系統,為將來上游的面源污染處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海綿建設,“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宜居典范”正在成為悅來的新名片之一。悅來的海綿建設試點樣本經驗正助推重慶加速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