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家住練江河畔的陳強來說,黑泥溝的變遷成為這座城市多年來變化的一個縮影。如今的練江河大橋氣勢如虹,夜晚繽紛的色彩吸引來市民拍照參觀,帶動了河南岸城區的快速發展。
和陳強一樣有著深切感受的是家住開源湖北側的居民們。之前那里是城郊,道路雨天泥濘,污水橫流,晴天灰塵滿天飛,居住環境堪憂,而開源湖的建設給附近的環境帶來的變化不止一點點,這里的居民明顯感受到下雨再也不用擔心雨水滯留,而是順暢地流入湖里,沿著下游河岸形成高低錯落流水潺潺的自然景觀。”這在十幾年前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市民王向陽告訴記者,隨著生態的修復,湖里常年駐扎著一群群野鳥,附近的綠地內亭臺樓閣,竹影婆娑,成為鳥兒的天堂。
且不說正如火如荼建設中的練江湖,附近就是大片正在建設中的住宅小區,可以想象,一旦引水入湖,這里將形成碧波蕩漾,楊柳依依的美好畫卷,成為居民休閑鍛煉的絕佳場所。而這一座座湖,一條條河,一道道渠,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步打通,形成沿主要河流水系、湖泊、濕地,形成“四主河十一溪、兩渠六湖三片”的水網結構。
為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建設目標,我市出臺了《駐馬店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新建區以目標為導向、建成區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完善城市雨水綜合管理系統,有效控制雨水徑流,修復城市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減災能力,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總體目標,建設人水和諧的海綿城市。2月26日,《駐馬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原則通過評審,包括涉及海綿城市的內容,要以水潤城,優化水系統布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構建“一屏、三核、六節點、多廊道”的海綿生態空間格局
生態空間格局:規劃構建“一屏、三核、六節點、多廊道”的海綿生態空間格局。“一屏”為嵖岈山、白云山、樂山等山體林地。“三核”為板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薄山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宿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六節點”為嵖岈山森林公園、白云山森林公園、金頂山森林公園、樂山森林公園、置地公園及薄山森林公園。多廊道為河流生態廊道和交通防護廊道。
建設管控:規劃將中心城區劃分為八個片區,強制性指標: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引導性指標:綠色屋頂率、透水鋪裝率、下沉式綠地率。
水系布局:新建天中河、城東河,完善駐馬店市水系布局,改建練江河、黃西河、羅店河、楊樓河等,使其符合海綿城市要求,連河成網,建立水系循環。
水資源優化配置:西水東引——山水入城,北水南提——汝河提灌,南水北調——吳桂橋煤礦棄水及薄山水庫引水,中水回用——污水廠尾水濕地處理使用,東水西上——宿鴨湖提水。
排水防澇系統:中心城區的雨水管渠按照重現期2~5年進行設計,規劃打通18處路面雨水入河通道,增加20處綠地調蓄設施,增加7條綠谷式排澇通道。
水系布局優化策略
清水入城、凈化出城,保護區域水質。從北部汝河上游引入清水,勾連至城區仙境湖,自西向東沖刷城區河道,實現“清水入城”。部分水系通過污水處理廠水體循環管道回流至仙境湖,補充水源。城區水系匯流至小清河、開源河、練江河后,經小泥河濕地、高速濕地凈化后,匯入宿鴨湖。通過自然匯流、自然凈化,保護區域水質。
水系連通、完善水網,營造生態景觀。城區水資源豐富,水系優化過程中盡可能利用已有水網和雨水渠,通過合理的保護與改造,提升水網防洪防澇能力。城區水系以小清河、開源河、五里河、練江河為骨干排澇河道和生態景觀河道,打造中心城區的濱水城市景觀。
低影響開發、蓄滯結合,精明雨洪管理。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強化用水的滲透、儲存、調節傳輸與截污功能。沿線形成多個連續水面積在5公頃以上的湖泊和濕地,形成多級水膠囊,提升城市整體排澇防洪能力,利用綠色基礎設施實現滲、蓄、滯、凈、排等水功能的結合,實現精明雨洪管理。
水系結構規劃沿主要河流水系、湖泊、濕地,形成“四主河十一溪、兩渠六湖三片”的水網結構,規劃水總面積為18平方公里左右,水面率超過7%。
四主河指五里河、練江河,小清河、開源河四條中心城區的主要河道,作為區域生態通廊和城市重要的開敞空間,也是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的核心構成部分,水面控制寬度為30~50米,廊道寬度控制在50~100米。“十一溪”分別為駿馬河、白云河、嫘祖大道連通渠、五里河北支渠、興業渠、黃西河、周莊河、黃雅河、石鋪寨河、雅店河、羅店河,主要作為城市濱水景觀公園,同時也是城市雨水明渠,水面控制寬度為10~20 米,廊道寬度控制在30~60米。
“二渠”是南干渠、六支渠。為城市原有的灌溉渠,部分線路為高架形式,通過逐步改造,形成城市景觀水系。廊道寬度控制在30~60米。
“六湖”指中心城區內有開發價值的,連續水面面積在5公頃以上的水體,包括農博湖、桃源湖、仙境湖、清河湖、練江湖、開源湖六個湖泊。
“三片”具有凈化水系功能的規模化濕地片區,常水面面積在3公頃以上,分別為小泥河濕地、高速濕地和小清河濕地。
同時整體推進城市水系的有效循環和流動,達到水清、水美、水活、水秀的生態環境標準,通過從北部汝河上游引入清水,勾連至城區仙境湖,自西向東沖刷城區河道,實現“清水入城”,通過自然匯流、自然凈化,保護區域水質。
海綿城市建設
還存在一些問題
今年我市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市規劃設計院工程師王蕾表示,我市海綿城市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排水能力不足,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尚未完全形成;二是河道供水量不足,經常出現斷水斷流現象;三是現狀河道多采用硬質駁岸和砌底構造,生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四是城市水環境污染仍未徹底解決。為此,王蕾建議:
健全排水體制,提高排水能力。鑒于老城區內現狀排水系統基本可滿足正常使用、城市主要水系的水環境質量滿足功能區劃要求,考慮到現狀道路較窄,全面進行雨污分流改造難度高、成本大等因素,在老城區現狀雨污合流制區域,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和海綿城市建設,保留現狀雨污合流的排水體制,對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中的瓶頸管段進行提標改造。但對其他新建區域(包括新城區、產業集聚區、老城區周邊新建區域等)均應采用雨污分流制。
生態水系連通工程引入城市生態用水。西部山區有400多平方公里的流域徑流,且工業污染較少、水質較好,常年流水不斷,即使在枯水期各條河流流量也均在0.1m3/s以上,水量較為可觀,能維持湖泊的基本水深。建議保留現狀孫溝河,修復現狀羅店河、楊樓河,既可作為城市排澇通道,也能優化駐馬店水資源配置。
總之,將水系及周邊空間建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兩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建立既具有生態保育功能,又具有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釋放、利用等“彈性功能”的水系統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