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是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泊,白族人民的“母親湖”,同時還是云南省大理地區主要的飲用水源地。近年來,隨著大理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洱海流域內人口不斷增長,洱海污染負荷不斷增加,于1996年、2003年、2013年,分別出現了藍藻大面積暴發和聚集,導致水質急劇惡化,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需要。
2016年,大理市洱海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政府采購進行公開招標,云南水務作為牽頭人,與云南建投第一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最終中標,取得該項目社會資本資格,投入資金近8億元,承擔起該項目的建設與運營。
洱海保護治理面臨“拐點”
隨著近年來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旅游業快速發展,洱海流域產生的生活污水、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中,溶解的或固體的污染物,如農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農藥重金屬、農村禽畜糞便與生活垃圾等有機或無機物質,從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徑流沖刷作用下,通過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使大量污染物進入受納水體所引起的污染)控制難度逐年加大,入湖水源水質“滑坡”讓洱海保護的形勢愈加嚴峻。
1996年、2003年、2013年洱海曾先后三次藍藻爆發,水質急劇惡化,洱海水環境與生態功能遭受嚴重破壞,一次次敲響了洱海保護治理的警鐘,洱海的治理保護確實已經迫在眉睫。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云南省州有關精神,大理政府在科學論證和總結以往洱海保護治理經驗的基礎上,一致認為:“當前保護治理面臨重要‘拐點’,如果繼續按照傳統方式,前幾年保護治理將前功盡棄。污水問題沒有解決,洱海就不可能治理好,只有環湖截污才能治標治本。”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洱海邊考察,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改善好洱海水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這是總書記給洱海保護治理立下的軍令狀,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大理州市黨委、政府帶領各族干部群眾保護好洱海、守護好美麗家園的信心和決心。
云南水務負責的洱海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治理工程PPP項目,正是入湖河道綜合治理、改善洱海水質和環湖生態的重要抓手。該項目包括綜合治理河道34條,總長度162.81公里,工程從洱海流域出發,綜合考慮環洱海所有入湖河道,按河道分布情況劃分為西岸片區、北岸片區、東岸片區和南岸片區4個片區。針對4個片區各入湖河流自然環境特征和目前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以流域清水產流機制修復為設計理念,以每條河流入湖口水質達標為目標,主要針對上游水土保持、農田低污染水水凈化和河岸帶生態修護三大工程進行建設,與此同時,工程還將對河堤、河道實施美化綠化,提升改善河道生態景觀,促進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云南水務負責對大理市環洱海村落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管網進行提升改造,為洱海沿線村落污水收集處理管網建設,百村截污治污整改包括在大理市8個鎮28個村落污水收集處理,完成管網建設106120米,污水檢查井5809座。在百村治污項目實施期間,當地居民從不認可到肯定項目的效果,其中經歷了不少的曲折。
“就我們鎮來講,我們村就是一個最大的村。開挖污水管網的時候,老百姓不接受,當時施工隊進來的時候也是受了很大的阻力,(老百姓)直接就不準挖,他的意思就是說你別給我挖,你把我房子挖倒了誰賠。原來做工作的時候,天天早晨去,晚上去。”大理市上關鎮河尾村副書記張敬選告訴記者。
張敬選還介紹:河尾村原來沒搞污水治理以前,(污水)往村莊里面水溝直接流,2013年污水管網建完以后,現在污水基本上沒有留存到溝里面。“現在村民感覺好了,因為改造以前我們這個地方污水到處流,黑臭水溝特別多,特別是夏天,蚊子多,蒼蠅多,特別臭,村里面味道還很濃,現在基本上沒有味道,環境也好。”張敬選說。
技術創新是根本
“現在通過污水處理廠的出水口這里,看到的就是我們處理過的水,這是經過我們的A2O工藝,再經過我們的膜工藝處理出來的水,現在已經達到我們國家的排放標準一級A標。”大理水務投資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二期生產主管張晶告訴記者。
新項目工程量大、難度高、情況復雜,實施治理并非易事。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深諳此道的云南水務從未間斷過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探索,而支持公司走出污水處理以及資源化利用“云南路徑”的根本就是技術創新。
針對洱海主要入湖河道綜合治理,云南水務采用了行業先進的MBR膜技術處理污水,既降低了污水處理成本,又提高了污水處理效果。云南水務的MBR膜技術具有出水水質好、投資低、膜通量大、強度高、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可以廣泛運用于污水處理深度處理、污水廠提標改造及中水回用等,經MBR膜技術處理的再生水多項指標甚至超過地表水標準IV類,成為解決工業生產和環衛用水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針對農村人口不集中、生活污水分散等特點,以MBR膜技術為核心工藝,采用先進的小型全密封設備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可建成地下式污水處理站,實現自動運行、自動監測,能夠有效地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除此以外,在優質供水方面,云南水務運用CMF技術進行凈化處理,使得出水水質優于國家飲用水標準。
基于MBR膜技術的獨特性與高精尖性,2013年12月,云南水務成立了云南膜科技公司,云南從此有了自己的膜生產企業,填補了云南省水處理技術及產品領域的空白。
建立長效治理保護機制
“通過我們這幾年的努力對于洱海的整體環境保護治理已經初見成效,我們將繼續加強和進一步鞏固,接下來,我們將主要工作放在城鄉統籌供水和應急源水源兩個方面,城鄉統籌供水方面,通過供水全覆蓋徹底取消無序取水,讓一方清水入湖,這樣的話就進一步加強對洱海水源的保護和確保補給量,從而更好地保護洱海整體水環境。另外,應急水源方面,該項目的開工建設對于未來大理市城鄉居民用水也將起到極大的保障作用。”大理市第二自來水廠黨總支書記、總經理劉濤告訴記者。
云南水務認識到,就算擁有先進的技術,洱海治理也并非朝夕之事,更需要建立起長效的治理保護機制。早在數年前,云南水務便以保護洱海為先行,建立了從水源保護到污水處理、從工程建設到項目運營的“大水務”生態治理模式,全面參與大理的市政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設與運營。截至目前,云南水務已在大理投資并計劃投資自來水廠15座(含二期)、污水處理廠2座、第二水源工程、洱海百村村落污水收集與處理工程及蒼山十八溪生態環境保護清水產流入湖工程等一批項目。
大理水務公司駐上關鎮項目駐地工程師華駐社告訴記者:現在他們又實施了城鎮統籌供水項目,2018年12月25號以前上關鎮的整個城鄉統供水的附表改造已經全部完成。按照州里面和市里面的要求,2019年1月1號,整個城鄉統籌供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