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日前,市規劃局公布《溫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明確將構建“一環聯三楔,一江匯四水,四片涵三庫”的海綿城市自然生態格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目標為75%,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26.4mm。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此次規劃將在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洞頭區行政轄區和甌北片范圍內,構建海綿城市自然生態格局,并對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進行系統規劃。”市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
海綿城市的“一環聯三楔,一江匯四水,四片涵三庫”格局中, “一環”指依托北部、西部、南部山系構成環中心城區的大生態環鏈;“三楔”,是五磊山生態區、白云山生態區、大羅山生態區。
“一江”,是甌江水系;“四水”,指的是浦江水系、楠溪江水系、溫瑞河水系(含郭溪、瞿溪雄溪)、永強塘河水系。
“四片”,是以重大山系、水系為生態屏障,將規劃范圍劃分為西片、中片、東片、洞頭片四個生態片區。其中,西片、中片依托白云山牛山翠微山-甌江生態屏障劃分;中片、東片依托大羅山李王尖方山甌江茗山生態屏障劃分;洞頭片依托江海生態屏障劃分。
“三庫”,指的是澤雅水庫、仰義水庫、天河水庫三座生態水庫。
以此為格局,我市將把生態資源作為一項戰略資源進行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促進溫州海綿城市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水資源體系方面,我市將構建多層次的水源體系,減少供水管網漏損,加強非傳統水源的利用,加強城市節水。
水安全體系方面,我市將依托甌江及其他河道水系,部分綠地、廣場等公共開敞空間,形成一個兼具城市景觀和強降雨徑流行泄通道功能的城市雨水大排水系統。
水環境體系方面,我市將以點源和面源污染聯合防控為主,從源頭、過程、末端加強水環境污染全過程防控,尤其著重前端管控,從源頭截污,從根本減排。
水生態體系方面,我市將保護現有生態基底,打造以“河湖為基底,以濱岸綠地為廊道,公園綠地為節點”的穩定水生態系統格局。
水文化體系方面,我市將注重水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提升水文化品質,培養水文化產業以及加強宣傳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