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水務局消息:受2日強降雨影響,全市部分地方出現不同程度內澇、江河堤防出現局部損毀。本次過程造成中心城區4處下穿隧道,16個道路點位出現積水,75個小區、42個地下車庫受災。
全市42個按照海綿城市要求升級提能的市管隧道,除2座因外部因素導致積水外,包括有30年“工齡”的羊市街隧道在內的40座隧道基本無積水發生,經受住了考驗。不積水的秘密在哪里?成都市排水設施管理處隧道管理科相關負責人張澤慧向成都發布透露了原由。
秘笈一:海綿城市
張澤慧說,首先是得益于成都海綿城市的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理念。
“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吸水,干旱時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防止出現城市內澇。
具體說來,就是你走的人行道的地磚下面,有由三層大小不一的碎石組成的、厚達60厘米的海綿結構。這個結構能夠增加20%—30%的儲水能力。當暴雨來襲,海綿結構首先進行蓄水,當這里飽和后,雨水進到人行道下面與市政雨水管道相連的雨水收集管道,來到蓄水池。既能夠減緩此時河道的排洪壓力,又能利用蓄水對城市進行綠化灌溉、道路沖洗。
是不是覺得qiao厲害?
秘笈二:智慧水務系統
從事防汛工作多年的張澤慧有個很深的感觸,管理的隧道越來越多,工作卻越來越輕松!這要感謝“智慧水務”數字化管理系統。
《成都市防洪規劃》明確到2035年,“11+2”中心城區、東部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防洪標準達到50~200年一遇;特色鎮防洪標準達到10~50年一遇;新型社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對排水管網進行提升改造,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降低中心城區和重要城鎮的內澇風險。我市不斷對隧道水泵進行提能改造,按照50年一遇進行防洪標準打造,隧道積水的情況越來越少。
同時,通過數字化管理系統,再也不用往隧道沖了,坐在數字化管理系統前面,可以遠程監控到每一個泵站的運行情況,可以預先設置水位閥值,自動啟動水泵工作,防汛更加精準有力度。
秘笈三:黑科技 透水瀝青
3秒將水收入地下
為了改善路面排水能力,成都從去年開始使用新技術加大排水量。今年,我市中心城區將有15條街的街面鋪上這種透水瀝青。
今天上午,天空下著淅瀝小雨,街面上都不是濕的。市政工人在新鋪就的錦江區錦興路瀝青路面,倒上一瓶550毫升的水,3秒鐘后,水已經全部浸入,路面也沒有水漬。
記者在錦興路看到,經過昨天下的那場雨后,在錦興街的機動車路面和路沿基本沒有積水,路面也有沒有濺起來的水花。“雨量較大時,前面車輛不會為后面車輛造成水霧,也降低了行車時產生的水霧效果。”市城管委市政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2018年年初,新鋪就的OGFC排水路面,OGFC是一種瀝青混合料,空隙率在22%-25%之間,又稱為排水路面。這條街鋪了6厘米的普通瀝青,上面鋪了4厘米的OGFC瀝青,排水時橫向排到兩邊排水溝,排水速度非常快。
大功率泵車
這次市內排澇,今年新啟用的大功率泵車大顯神威
過去抽水最厲害的“大水龍”,每小時抽水200立方,80公斤,要2個壯小伙才能移動。
而大功率泵車,車載4個小水泵,每個僅重20公斤,每小時抽水達500立方,一個車的小時排水能力達2000立方,而且勝在身材小巧,狹小的地方也難不倒。
爬行機器人
汛期前,派出爬行機器人,對全市的排水管網系統進行專業檢測,及時發現淤泥堵塞點,樹根斷裂可能發生堵塞位,并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疏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目前,我市正在按照規劃,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今年,我市中心城區將有15條道路鋪上OGFC排水路面
繼續加快推進天府綠道建設
實施水系保護和修復
推進海綿型公園綠地和小游園微綠地建設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讓城市像海綿一樣
在降水時可自動吸水、蓄水
缺水時又可將水釋放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