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的烏魯木齊,午后氣溫已經接近35攝氏度。一行掛著胸牌的人在烈日下的土路上匆匆前行,令不少樹蔭下行走的路人側目。
“你好,我們是生態環境部和住建部黑臭水體督察組的,請你再明確一下昨天舉報黑臭水體的具體位置。”這一天是生態環境部和住建部黑臭水體督察組進駐新疆的第10天,按照計劃,督查組副組長李中和他的組員們對當地群眾舉報的一處位于居民區內的黑臭水體進行現場核查。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
從2018年5月上旬起,生態環境部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分三批對30個省區市的黑臭水體整治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在全國上報的2100條黑臭水體中,地處內陸的新疆自治區只有兩條。
即使如此,為了確保黑臭水體整治不留死角,兩部委仍然派出了由12人組成的督察組進駐新疆。12名組員分別抽調自生態環境部、住建部以及四川、吉林、山西、海南等地的環保部門,包括專家團隊、現場督查人員、受理舉報人員和聯絡員等成員。
來到新疆以后,督察組發現這里的情況和其他大部分省份都不一樣。“由于新疆降雨量少,基本上很難見到自然形成的河流,上報的黑臭水體其實都是城市建成區的泄洪渠。”
位于烏魯木齊新市區的王家溝河是此次新疆上報的兩條黑臭水體之一。6月27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跟隨督察組對這條河道進行現場核查。
據當地水務局負責人介紹,這條黑臭水體雖然被命名為“河”,其實是一條泄洪渠,而其水源主要是上游污水處理廠排放的尾水。此前,由于泄洪渠年久失修,渠中荒草雜物遍布,流水不暢,污染物沉積形成黑臭水體。這名官員告訴記者,2017年,當地政府投入資金對部分泄洪渠道進行了清淤改造。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條河流寬約一米,水體呈淺黃色,河道兩側仍然有垃圾堆放,但目前已無異味。
河流下游的高新區六十戶鄉星火村位于這條河流下游,一位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此前河流附近曾建有一個造紙廠,把廢水直接排放到溝渠里,“白天不敢放,都是晚上偷偷放,夏天臭得很。”
該村村主任于生俊和村民曾多次到有關部門反映這條黑臭水體的問題,2017年,當地政府對這家沒有環保手續的造紙廠進行了查封。
黑臭水體是否整治到位,附近居民的直觀感受是重要的評判標準。記者從督察組了解到,在督查期間,督察組成員在河流附近的幾個村莊發放了100多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0份,調查滿意度為100%。
根據住建部和原環保部在2015年印發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原則上每個水體的調查問卷有效數量不少于 100 份,如認為有“黑”或“臭”問題的人數占被調查人數的 60%以上,則應認定該水體為“黑臭水體”。
除了公眾評議之外,督察組還必須對每條黑臭水體的水樣進行指標監測。記者從王家溝河黑臭水體督查報告中了解到,督察組從該河三處點位取樣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標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黑臭程度。
李中告訴記者,從目前督查情況來看,該河段的主要指標基本達標,可以確定已完成整治。不過,在他看來,王家溝河出現黑臭水體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上游污水處理廠提標擴能工程缺乏前瞻性。
“由于溝渠上游無來水,污水處理廠排放的尾水對溝渠的污染還是存在的。”為了防止黑臭水體出現反彈,督察組要求當地政府對污水處理廠進一步進行提標改造,提高排放標準。
來自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魏東洋是督察組的技術專家,他認為,新疆黑臭水體的主要問題出在“環保基礎設施薄弱。”而此次督查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通過督查來補上基礎設施的短板。
李中和督察組的成員通過多日的現場核查發現,烏魯木齊市建成區的主要問題是雨水和污水官網沒有分開建設,而這是當地黑臭水體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雨污官網不分,一旦到了雨季,污水管網就會出現溢流的情況,影響周圍群眾的生活。
“這次黑臭水體督查的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強有力的督查,促使當地政府加強城市建成區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污水管網、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散亂污企業的整治,通過這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黑臭水體。”李中對記者表示。
督查組提醒,群眾可通過“城市水環境公眾參與”微信公眾號舉報黑臭水體,將由專人負責核實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