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構建一流標準的控源截污基礎設施體系
巢湖水污染的原因,有內源污染釋放也有外源污染匯入,而關鍵是外源污染負荷已經超出湖體自凈能力。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外源污染的主要問題是雨污水管網問題和污水處理廠問題。源頭污染沒有控制住,所有的防控和治理工作最終猶如空中樓閣而徒勞無功。因此,巢湖水污染治理首先是加強入湖河道污染治理,而入湖河道治理的前提是必須加快構建一流標準的控源截污基礎設施體系。
一是強化雨污水管網問題排查整治。招標專業技術排查單位全面開展管網和雨污分流排查整改工作,對雨污管網存在的錯接、漏接、混接等問題進行現場摸排,并針對每項問題結合市政雨污管網建設、城市道路建設和污水處理廠建設及運行情況,統籌規劃、科學調配,制定整改方案,倒逼推進落實。由于城鎮污水管網、城鎮排水戶點多面廣,管理難度較大,要注重加強排水管理的頂層設計,健全管理機構,形成市、縣區、街鎮三級管理模式;注重立法,以法律、法規來規范單位和個人的排水行為。加強污水管道施工行為管理,不得擅自更改設計方案和違規實施竣工驗收,充分發揮污水管網系統功效。
二是強化污水處理廠擴容和提標改造。要適應城鎮化的發展需要,統籌規劃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污水管網系統建設,避免出現空白區域或死角,進一步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和處理效率。結合城市污水產生和排放現狀及存在問題,對現有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進行科學擴容,對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進行提標改造,有效減少入河污染負荷。
二、構建科學有效的防控治理技術方法體系
一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各地的地理環境、土壤條件、水文狀況、城市空間等實際環境現狀,科學合理地制定治水治湖方案。明確巢湖水污染防治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不能搞照搬照抄、統一模式,重點是做好近期和遠期水污染防治目標規劃,以具體污染問題為核心,有的放矢地開展治理。
二是做好量的管控和質的凈化。治污的重中之重是消減污染量,要精細計算污染物產生量,制定“控量”措施。但量的管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要結合污染物的遷移和變化,加強污染防治工程、設施、設備的建設和運維,實現質的凈化。
三是加大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和助推。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平臺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環境現狀和各類污染源進行實時動態監測、風險分析預警和協同綜合處置,提高污染防治覆蓋面和工作效率。對每個監測點的實時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形成數據庫系統。通過數據庫分析及現場監控情況,合理研判污染具體情況及變化趨勢,形成科學有效的預警機制。
三、構建共建共享的流域綜合治理生態體系
流域上下游之間本來就有著一衣帶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關系,“共飲一湖水”當然要求保護流域環境和流域建設人人有責。巢湖水污染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推進治水和治城、治水和拆違、岸上和水里、治污和治澇等流域范圍內的綜合治理,恢復、建立可持續的生態循環體系。這不是哪一個區,哪一個縣,哪一個部門能單獨完成的。
流域生態共建共享,就是通過上下游之間和流域內涉及的所有行政區之間的協商與合作,以全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目標,在協商一致的前提下,制定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總體目標及各類分項指標、主要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明確實施規劃所需的投入,定量分析各區域和特定市場主體所分享的公益性生態環境效益和直接經濟效益,并按照收益比例分擔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本,最終達到生態共建、環境共保、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經濟共贏的目標。
實際上就是要把巢湖流域作為一個循環經濟的整體來對待,在整個流域的框架內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總體目標、項目的實施和產業的布局等。通過共同開發、受益共享,為整個巢湖流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建立起長效的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