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近岸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富營養化程度較低,海洋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近日,市海洋與漁業局在對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綜合分析評價基礎上,編寫并發布了《2017年青島市海洋環境公報》。《公報》顯示,我市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穩中向好。
據悉,此次市海洋與漁業局共對全市海域411個站位進行了監測,獲取各類海洋環境監測數據4.2萬余組,在此基礎上編寫完成《2017年青島市海洋環境公報》。該《公報》的完成,將進一步推進我市海洋環境監視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
根據2017年海洋環境監測結果,我市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穩中向好,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污染較重的第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約占全市近岸海域面積的0.6%。近岸海域富營養化程度較低,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與近五年平均值相比,2017年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所占比例升高了0.6%,第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域所占比例多年來保持穩定。
膠州灣71.8%的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市海洋與漁業局在該海域鑒定出浮游植物70種,浮游動物40種(類)(不包括魚卵仔魚),大型底棲生物163種,潮間帶監測共鑒定出生物114種。丁字灣、鰲山灣、浮山灣、太平灣、青島灣、唐島灣和靈山灣等7個主要海灣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海水和沉積物質量基本滿足灣內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海洋保護區各項監測指標基本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生物多樣性指數較高,群落結構穩定,生物棲息環境較好。
《公報》顯示,重點海水浴場和濱海旅游度假區環境狀況優良,適宜各類休閑、娛樂活動。重點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優良,適宜開展海水養殖。主要臨海工業區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好,未發現用海活動對周邊海域環境質量產生明顯影響。
膠州灣濕地包括淺海水域、淤泥質海灘、蘆葦等,面積共計257.87平方千米。與2016年相比,濕地總面積增加了0.01平方千米,其中淤泥質海灘、河口水域和水產養殖場面積減少,庫塘面積保持不變,其它種類面積均有所增加。
隨著“美麗海灣”建設的全面開展,全市堅持陸海統籌、灣區統籌、河海共治,在全國率先提出探索灣長制并在全市推行。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建立健全灣長制考核辦法和考核指標,統籌河海共治,推進海陸污染治理,實現海域岸線精細化監管,為全國沿海各地推行灣長制提供“青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