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通過水環境綜合治理,全長1.04公里的貴陽市白臘河水體透明度、溶解氧、氨氮等指標全面達標。
過去,由于生活污水亂排、農業面源污染等原因,白臘河河道堆積大量淤泥,并逐漸沉降為河床,河水發出陣陣惡臭。2017年10月,云巖區啟動白臘河水環境綜合治理,著手打造可以凈化水體的生態河床。
“白臘河采用的是一種叫做蜂巢約束系統的先進治理系統,生態河床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云巖區生態文明建設局局長黃筑森說。
生態河床是用于治理河流污染的一種生態修復措施,采用生態墊等覆蓋于受污染的底泥上,防止污染元素再次釋放到水中。生態墊上種植水草等,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附著點,并增大微生物與水中懸浮有機污染物接觸的面積,增強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機物的能力。
據了解,傳統河道護岸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漿砌塊石等硬質材料修葺,猶如給河道穿上了一層“盔甲”,河道成了只進不出的封閉水體,阻礙了水生態循環,阻斷了動植物、微生物的整體生物鏈。而在白臘河,河岸底層鋪反濾層禁止泥沙進入,中間安裝蜂巢格室固土,最上層填入酸堿度適宜的土壤,并種植植物。河岸上種植的是具有很強抗沖刷能力的植物,枝葉可截留雨水,過濾地表徑流,水邊植物的枝葉能抵消水浪的能量,從而起到保護堤岸、凈化水質、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這些植物還能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質,將其轉化為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變廢為寶,從而實現“污”“水”分離,降低河道富營養化水平。治理后的白臘河,水質清澈,惡臭消失,常有野鴨、白鷺等來這里覓食。
近年來,云巖區從大氣、水、土壤環境治理著手,全面打響生態保衛戰,投入5億元保護阿哈水庫飲用水源,并對金鐘河水環境污染進行了大力整治。作為金鐘河支流,白臘河成為治理重點,水質已由以前的劣5類改善為3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