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杭州林水局發布了《2017年杭州市水資源公報》,其中有個消息很亮眼:京杭大運河水質明顯優于上一年。
運河的水質變好了?記者從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以下簡稱“運河綜保中心”)得到確認,“運河干流水質Ⅴ類達標率100% ,最高已達到Ⅱ、Ⅲ類。”運河綜保中心副主任陳剛說。
截污納管 污水不再進運河
每個打小生活在運河邊的老杭州人,想必都對運河的氣味很敏感。
“80年代,經常從武林門坐船到蘇州,沿著運河一路看一路聞,城市段的運河水都是黑的,還帶著濃濃的臭味。”陳剛說,曾經的運河水一度為劣Ⅴ類,最直觀的感受是:水質渾濁、有異味。
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我國的水質從高到低分為五個類別:Ⅰ類、Ⅱ類、Ⅲ類、Ⅳ類、Ⅴ類。“前三類水質優良,可達到生活飲用水源地標準;后兩類則僅可遠觀,不建議直接接觸……劣Ⅴ類差不多就是污染水源了。”
3月24日,記者走在柳色青青的運河邊,中北橋下,來往船只絡繹不絕,清新的運河水與岸邊冒芽的柳條互相輝映,游步道上,踏青的人三三兩兩。運河水為什么越來越好了?這與一代又一代運河守護人有關。
上世紀90年代,杭州啟動運河綜合保護工作。1993年,開展截污納管的工程建設,“埋設污水截污收集管以及各級次干管,還要幾十個截流泵站配合使用,整個截污系統一定要全部建成才能投入使用。”陳剛說,一直到2001年“三污系統”建成投入使用,運河水環境才邁入一個新的治理階段。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杭州有了第二個世界文化遺產,同西湖一樣,運河也建立遺產監測機構——運河綜保中心。水體治理部的余文君是一個與水環境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專家”,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沿岸巡查是否有排放污水等,“若發現異常情況,我們會立即聯系屬地城區政府或市有關部門,要求排查并整改。”
如今,截污納管和雨污分流工程還在持續進行中。
水質要提升一個等級
運河需要減排300噸的氨氮量
運河綜保中心成立后,嚴密的日常巡查監督機制、水質監測機制和河長例會制度等逐步建立起來。
例如,每周對水環境狀況、沿岸排水(污)口排污、支流河道污染、河面衛生保潔等情況開展巡查,每兩周形成《巡查報告》;每月對運河17個干流斷面和45個支流段面進行采樣監測,每月形成《成京杭運河(三堡船閘—大麻斷面)水質狀況》;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聯席會議,運河市級河長、各區級河長、環保、城管、交通、農業等相關部門參加;每隔3-5年制定京杭運河(杭州段)“一河一策”實施方案。
截至2017年年底,京杭運河(杭州段)干流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運河干流17個斷面平均水質Ⅴ類達標率100%,且均達到Ⅳ類及以上,其中Ⅱ類2個、Ⅲ類13個、Ⅳ類2個,較去年同期水質提升明顯(去年Ⅲ類3個,Ⅳ類10個、Ⅴ類4個);較2014年11個干流監測斷面Ⅴ類達標率僅為72.7%,水質實現重大改善。其中,45個支流斷面監測達標率(達Ⅴ類或以上)達91.1%,較2014年33個支流斷面監測達標率24.2%,提升近70%。
“五個類別的水,涵蓋了24項水質指標要求,其中運河著重針對氨氮、總磷、高錳酸鹽等8項基本指標進行監測。”余文君說,只有8項基本指標全部達標,水質才能實現一個等級的提升。就指標中的“氨氮”一項來說,水質提升一個等級,運河需要減排300噸的氨氮量。
接下來,運河綜保中心還將逐步開展運河水生態修復等工作。2018年,計劃實施12個生態河道建設項目,以期提高運河流域支流河道水體自凈能力,改善干流水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