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2018年的全國兩會,是十九大之后首次全國兩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將如何得以貫徹落實?新春伊始、開局之年,如何認識新時代中國發展,中國政府將怎樣帶領老百姓邁向美好生活?中國論壇網推出2018全國兩會系列解讀文章,回答這些問題。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從而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遭遇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活與健康,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
環境庫茲涅茲曲線不可逾越?
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20世紀初,英國倫敦就以“霧都”聞名于世,泰晤士河被稱為“骯臟的泰晤士老爹”,曾經美麗的父親河淪為外表污穢的流浪漢;1940~1950年代,美國發生了多諾拉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1950~1960年代,日本發生了水俁病、痛痛病等“四大公害”事件,震驚全球。經歷了環境污染的慘痛教訓,發達國家采取了嚴格的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措施,并取得了積極成果,較好地解決了環境治理問題,修復后的生態環境獲得了新生。
發達國家的環境治理歷程,無一不是經濟發展造成了環境的工業污染,而后才開始艱難的環境治理。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茲曲線表達的正是這種思想: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環境先是遭受工業污染,而后在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之后才得到治理。在較低的發展階段,經濟波動處于生存維系狀態,對自然資源的影響也較為有限,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農業的現代化經營和工業化進入起飛狀態,資源消耗速率開始超出資源更新速率,廢物排放的數量和毒性均有所增加;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環境意識得到強化,環境管制也更具有法律效力,環保技術得以開發,環境治理開支得到增加,環境問題得以遏制和逆轉。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一點是,一旦環境退化超過一定的生態閾值,環境退化就不可逆轉;即便可逆,也需要很長的時間與很高的成本才能使之恢復,因而需要采取相應措施,嚴防超出生態閾值,降低環境恢復成本。
中國自然資源有限,環境的限制更為顯著,但是由于后發優勢,我們可以汲取發達國家經歷過的污染教訓與成功治理經驗,更早認識到未來可能造成的危害并盡早付諸行動,早日達到庫茲涅茨曲線中從污染到治理的拐點。另一方面,由于政治體制不同,中國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優勢,舉全國之力重拳治理環境問題。
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重走?
基于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與解決環境問題的經驗教訓,中國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智慧的生態文明理論與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就是超越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的重要理論創新。中國發展經濟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過去我們只注重尊重經濟規律,忘卻了敬畏自然規律,使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不僅影響了經濟的持續增長,而且遭到了自然的懲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理論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認識,超越了西方對環境與人類關系的認識高度。“生命共同體”意味著重新認識人類是生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人無法超越自然而獨立存在,因而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樹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的理念;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均衡理念;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走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已經進入從追求高速度到重視高質量的新時代,決不能犧牲環境、以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不斷解放和發展綠色生產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目標是基于中國多年來偏重經濟、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提出的,原有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已經無法為繼,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方式,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建設生態文明,將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是污染轉移?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綠色發展正在為世界的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標志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正在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將貢獻綠色發展理念,以中國經驗助推全球綠色發展轉型。2017年,中國制定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和《“一帶一路”生態環境合作規劃》,建立了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實施綠色絲綢之路使者計劃,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能力,取得了很好效果。比如2015年中國交付印度的古德羅爾燃煤電廠獲得了印度環境保護金獎和社會責任鉑金獎。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昔日發達國家的污染轉移,不是簡單的輸出過剩產能,而是輸出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技術與實踐,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環保水平進一步提升。分享“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成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共贏。可以說,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化,中國正在引領全球走上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
(李國慶,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琭,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