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南昌召開的江西“兩會”聚焦生態保護。中新網記者獲悉,該省2018年將安排2億元用于流域生態補償,主要用于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引導和支持市縣綠色發展、保護生態,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資料圖:2017年7月19日,航拍江西母親河——贛江源頭。
江西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水源地,也是為粵港供水的東江流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其中,鄱陽湖流域占全省轄區面積的97%,全省五條主要河流全部匯入鄱陽湖,調蓄后經湖口匯入長江,流域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探索建立流域生態保護機制,對保障長江中下游和東江流域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為調動各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2016年江西在全國率先建立全境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并于當年首期籌集補償資金20.91億元分配到各地,由各地方政府統籌安排,用于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森林質量提升、水資源節約保護和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民生工程等。
經過改革實踐,江西省成為流域生態補償覆蓋范圍最廣、貧困地區補償資金籌集量最大的省份,在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江西省省長劉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18年,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著力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推進鄱陽湖濕地生態補償試點,逐步實現森林、濕地、水流、耕地四個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劉奇強調,要著力完善環保監管制度體系,加快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體制改革。著力完善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位于江西南部的贛州市是中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東江源頭和贛江源頭。江西省人大代表、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在兩會期間表示,贛州會當好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排頭兵,繼續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東江源生態補償、低質低效林改造叁大生態工程,設立專門機構加強贛江源頭的保護工作,讓江西的母親河青山常在、碧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