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基本方略之一,強調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治蜀興川總體戰略部署,加快全域水生態環境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夯實美麗繁榮怡然資陽水生態環境基礎,中共資陽市委四屆五次全體會議進行了充分討論和深入研究,作出如下決定。
(一)建設優美水生態環境是資陽現代化進程重大基礎工程。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資陽因水而名、因水而興,水系豐、種類多、形態美,但水資源緊缺時空分布不均,水環境質量下降安全保障不足,水產業發展滯后景觀品質不高。新時代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滿足資陽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最迫切最重要的問題在水,加快全域水生態環境建設關系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城市品質提升,關系資陽長遠發展,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必須提升思想站位,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水生態環境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做精做實做美水這篇大文章,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著眼長遠統籌謀劃全域水生態環境體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全域一體發展理念,開闊視野科學編制全域水生態環境體系規劃和資陽中心城區以及雁江、安岳、樂至水生態環境體系規劃,系統推進供水工程建設、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管理和水安全防治,引水潤資、治水護民、凈水提質、美水優景、擁水興業,加快建設全域“兩流域三渠系十五湖”和中心城區“一江九水五湖八濕地”生態和諧水網體系,著力打造“水清景美·怡然資陽”,到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水體,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5%,總體達到Ⅲ類水質,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面達標,到2030年全市水域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實現水源充足、水系連通、水清可漁、水美怡人、水興惠民。
(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提供充足水源。堅持“外引、內調、連通、分供”,構建聚點成線、連線成面、水系相通的水資源調控體系。搶抓“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大提升行動機遇,與成都、遂寧協同配合,高質量建設毗河供水工程,推進一期二期工程有序銜接。加快建設簡資干渠,啟動建設張家巖水庫直接引水至老鷹水庫管道工程,提升資陽中心城區“一城四區”供水保障能力。優化水網格局,建設水庫、河道、湖泊連通設施,調節水量時空分布,保障水源共享和各區域水系均勻分布。加強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持續用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進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整治,新(擴)建鯉魚、丹山、關刀橋、寶石等中型水庫,增強蓄水能力,全面夯實水域基礎設施網絡。
(四)切實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著眼解決民生之患民生之痛,加快構建安全集約的水安全保障體系。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地方立法,科學施策改善老鷹水庫水質,協調上游簡陽望水鄉、雷家鄉實施場鎮環境綜合治理,建設望水河泄水工程,推進資陽城區和安岳、樂至縣城第二水源、應急水源建設,實施鄉鎮規模化集中供水和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健全農村供水網絡體系,讓全市人民喝上干凈水、放心水。抓好安岳試點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利用道路綠化、公園綠地、廣場等空間,分散建設蓄水設施,促進雨水在城區積存、滲透和凈化。堅持以疏為主,因勢利導建設防洪工程,開展排澇系統、低洼易澇區等綜合治理,改造城市排水管網,提升城鄉防洪排澇能力。加強水土保持和土壤污染管控修復,以小流域為單位,以坡耕地治理為重點,扎實推進造林綠化、土地治理,增強土壤水源涵養功能。
(五)著力解決水環境突出問題。堅持把水污染治理作為全域水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創新舉措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實行所有河(湖)“一河(湖)一策”管護,綜合整治沱江、九曲河、陽化河、岳陽河等流域,嚴格設立水域周邊禁養禁建范圍,實現河清湖凈。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全面取締施肥養魚,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廣秸稈還田、精準施肥等新技術,加強農房、院落風貌整治和村莊綠化美化。改進生產工藝,淘汰落后產能,全面取締“散亂污”企業,推動工業企業全面達標排放。實施城鄉污水治理“三年攻堅行動”,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和城市雨污分流、截污干管建設,打捆建設鄉鎮和新村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實施垃圾環保發電項目,推動縣(區)生活垃圾處理技改擴能,全面提升污水、垃圾收集和處理能力。
(六)優美水景塑造城市品質。規劃建設一批水體景觀、親水平臺和生態廊道,展現資陽獨特的生態江城、綠色水鄉風貌。連水環城打造水體景觀,鞏固擴大九曲河綜合整治成果,加快推進岸線、道路、綠帶連通,打造“九曲玉帶”景觀。美化沱江城區段濱水岸線,塑造富有韻律的城市濱水天際線,營造多功能濱水空間,打造美麗生態“十里江岸”。充分融合資陽城區山水、綠地和歷史古跡,重塑雁江古渡、蓮池夜月等“雁城八景”。建設資陽雁城湖、安岳城西湖、樂至鹽湖等人工湖泊,提質資陽雁南湖等現有湖泊,打造城市生態綠心。依水生景建設生態濕地,提質擴面九曲河濕地公園,新建資陽雁棲湖、雁江萇弘湖、安岳滴水湖、樂至玉龍湖等濕地公園,打造親水平臺,增強城市靈性。打造沿江沿河生態廊道,開展重要水源庫區綠化,加強老鷹水庫、朝陽水庫、蟠龍湖等重要水源集雨區植樹造林,開發建設多個“塊狀”濕地,呈現山水田園秀美風光。
(七)水城相融帶動產業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為脈、以水為魂、以水為媒,實行岸上岸下共同治理,使水景與城市融為一體,拓寬城市空間,培育發展水上產業、水岸產業和水旅結合衍生產業,構建現代特色水產業發展體系。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實現水產養殖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依托濱水景觀環境,鄰水而居、臨水而娛,積極開發水岸產業,發展適合人群高度聚集的最具活力的高端商住、娛樂、文化、旅游等高附加值服務業。沿濱水空間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重要節點,創新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涉水民俗文化活動,傳遞惜水、愛水、治水、凈水的價值觀念。
(八)建立完善制度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實施績效管理,強化督查督辦,確保工作落實。嚴格執行“水十條”,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三條紅線”制度,建立水環境監測預警、水污染分類管控和治理修復機制,推進水資源稅試點征收,完善水環境綜合治理聯合執法和跨行政區域環境執法聯動機制,依法嚴厲打擊涉水違法問題。創新多元化投資運營管理模式,堅持招優引強,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全域水生態環境建設。廣泛宣傳全域水生態環境建設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