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區作為深圳市設立的第一個功能新區,在成立之初就確定綠色新城的發展之路,積極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
自2009年起,光明新區在試點區域先行先試,結合國家“十二五”水專項課題研究,在全國率先探索低影響開發建設實踐。2011年10月,光明新區被住建部確定為全國首個低沖擊開發(同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2016年4月,以光明鳳凰城為試點區域,深圳市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新區借助納入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契機,建設一批符合海綿城市要求的試點項目,并建立完備的技術標準和管控機制,打造涵蓋全類型、多層級的海綿系統。以流域及排水分區為規劃管理單元,科學布置各類海綿設施,在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的同時,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雨洪徑流對城市水系生態的影響,鞏固河道治理及建成區治黑治澇的效果。新區全面落實試點工作,堅持低沖擊開發,初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目標,促進“治水與治城”融合。今年4月,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委審核,以光明新區鳳凰城為試點區域的深圳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在這14個試點城市考核中位列第一。
加強頂層設計,保障海綿城市建設上下貫通
由于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要求高,自成功申報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后,光明新區不斷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光明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實施工作方案》和《深圳市光明新區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辦法(試行)》,編制了《光明新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深圳市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詳細規劃》,從組織機制、制度規范方面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順利實施。
一年多來,光明新區將試點區域劃分為19個匯水分區,并篩選出建設條件成熟的79項項目納入試點項目庫,在試點區域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今年4月份國家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組織的2016年度海綿城市試點績效評價中,光明新區試點區域良好的工作進展,助力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考核得分取得第二批14個城市中名列前茅。
樣板示范先行,探索海綿城市本地化實施路徑
光明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全面應用“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統籌建設”的理念,采用新老分策、多管齊下的策略,高標準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同時,為了有效指導試點區域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要求,光明新區篩選出光明群眾體育中心、光明集團保障房、公園路、三十八號路、新城公園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工程、鵝頸水綜合整治工程樣板段等8項建設項目作為樣板工程,涵蓋建筑與小區、市政道路、公園綠地和水系修復等多種類型,并通過系統設計、精細化施工和運營管理以及數學模型評估分析和監測評估,明晰建設績效。
截至目前,8項樣板工程已經完工7項,包含海綿型建筑與小區2項、海綿型市政道路3項、海綿型公園綠地1項、水系整治與生態修復1項。試點區域樣板工程的實施,探索形成了本地化的技術路線和實施路徑,打通了從理論到工程實施的關鍵步驟,為深圳乃至我國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維護、評估、監測系統的構建提供了實證和樣本。
首吃PPP螃蟹,引導社會資本助力海綿城市建設
位于茅洲河中游、公明新圍路旁的光明水質凈化廠一期工程是光明新區僅有的一座污水處理廠,其處理能力為15萬噸/天,目前已基本滿負荷運轉。伴隨華星光電、中山大學等大項目相繼落戶,污水處理等城市基礎配套工程已經難以滿足光明新區發展需求,凈化廠二期建設迫在眉睫。
為了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管理優勢提高建設效率及運營質量,光明新區創新投融資模式,將30萬立方米/天處理能力水質凈化廠和總長度約982公里污水管網的“廠網一體化”項目打包,采取PPP模式實施。該項目是深圳首個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
根據PPP試點合同內容,這份總投資15.82億元的項目,共包含11個子項目,主要有兩大塊內容。其一,水質凈化廠一期要進行提標改造。建成后實現污水處理能力為每天15萬立方米,出水水質達到IV類標準、出廠污泥含水率低于50%。其二,運營管理凈化廠收集范圍內的雨污水管網。其中,存量管網合計700公里,在建管網合計約141公里,這些項目采取運營管理模式。
光明新區“廠網一體化”PPP項目期限為30年,建設期為2016年-2018年。該項目作為深圳海綿城市建設的首個PPP試點項目,一方面引進了專業化的管理運營團隊,同時也引入了社會資本,在治水等基礎性工程建設方面撬動了社會資金的參與,其開工對光明乃至深圳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積極探索。
注重重大項目引領,打造新區特色“海綿體”
重大項目具有涉及面廣、關注度高、影響大、效益強的特點,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落實到各重大項目中,以此來探索海綿城市治理經驗,進一步提升綜合治理能力,對帶動光明新區海綿城市系統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其中,投資300億元的光明小鎮將依托新區豐富的山水田林資源,將打造成為“深圳的生態后花園”。光明小鎮項目包含新區兩個水庫、兩條河流和最大的基本農田,規劃面積約11平方公里,具備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可成為光明新區面積最大的海綿體系。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作為深圳引進高等學府落戶的重要建設項目之一,落戶光明新區公常路以北,用地面積321.15公頃,一期建設面積達125萬平方米。光明新區依托校園文化,將海綿理念融入校區設計和建設中,這將對海綿城市建設具有極大的教育宣傳價值。
總投資近500億元的華星光電G11項目2016年11月底開工建設,定位打造零污染、可循環的高效綠色生態示范型工廠,放置廠房屋頂太陽能電池,并設置屋面雨水收集系統,實現雨水回用,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助力光明新區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構建智慧感知平臺,實現海綿城市建設智慧化決策
結合國家試點建設要求,光明新區2017年啟動光明新區智慧海綿城市監測管控平臺建設工作,通過對接國內信息化建設、互聯網領域、環境監測頂級公司,擬在試點區域內部署近300組監測設備,形成由9大系統組成的智慧海綿系統實施方案,實現海綿城市建設智慧化決策支持。目前,光明新區智慧海綿監測管控平臺建設進展順利,已完成招標,預計明年汛期前將完成智慧平臺建設,進而監測評估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效果,向國家三部委交出滿意答卷。
下一步,光明新區將進一步整合三個平臺,將鳳凰城開發、治水提質、海綿城市建設三個融合為一體,突出“集成化、精品化、智能化、共享化”四化主攻方向;進一步完善試點區域海綿城市頂層設計,構建一套覆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維全過程的切實可行的管控體系;進一步加強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進度、質量和景觀效果管控,形成一條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景觀宜人的體驗互動路線;進一步加強智慧海綿城市監測管控平臺建設,評估、量化試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