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后的蕭太后河水清岸綠。
經過兩年的截污、清淤和生態修復,全市建成區57條段黑臭水體近日全部摘掉了黑臭的“帽子”,不少困擾市民多年的臭水溝變得清澈。這是記者昨日從市水務局獲悉的。
2015年底,本市對大大小小的河流、溝渠進行了全面排查,全市共篩查出黑臭水體141條段。“水體是否黑臭,主要看透明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和氨氮4項指標。通俗地說,就是以市民對水環境的感官體驗作為評價標準。”市水務局的工作人員介紹,其中,在建成區共有57條段、248公里黑臭水體。
建成區,指的是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由于人口集中,該區域的黑臭河流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最大。“尤其是在建成區中的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薄弱、‘散亂污’企業集中,污水處理能力趕不上人口、產業的增速,河流黑臭的現象最為嚴重。”市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這57條段黑臭水體涉及朝陽、海淀、豐臺、通州、房山、順義、大興、昌平8個區。2016年上半年,市水務部門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則,編制完成黑臭水體整治方案,并按季度公布治理進展,方便群眾監督。
橫穿朝陽、通州兩區的蕭太后河,是黑臭水體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就在幾年前,河流兩岸的水泥廠、石材廠、出租大院一家挨著一家,污水全都直接排入河中,水色乳白,被附近居民無奈地稱為“牛奶河”。在過去兩年的治理中,蕭太后河沿岸共清退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145萬平方米,干支流共封堵、改造大大小小230個排污口,涉及109家企業和單位,流域日產生污水從8萬立方米減少到6萬立方米。
污水來源卡住后,市水務部門為力求恢復蕭太后河的天然形態和自凈能力,在設計時采取“宜寬則寬、宜彎則彎”的原則,兩岸各建設了50米寬的林帶。如今,昔日的“牛奶河”已經清澈見底,多年未見的魚群也重新游了回來。今年9月,河畔的馬家灣濕地引來上百只白鷺棲息,成了秋日一景。
蕭太后河、涼水河、小清河……一條條骨干河流恢復清澈,而分散各處的溪流、溝渠,也逐一告別了黑臭。
朝陽三間房地區,青年路溝寬七八米,是通惠河的支流。因為污水處理設施不足,此前多年,周邊居民區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溝渠,導致水質黑臭。尤其到了夏天,臨河居民總是門窗緊閉。2016年年底,定福莊再生水廠建成并通水運行,提升了區域污水處理能力,也為青年路溝的還清提供了條件。今年5月,沿溝新建了4公里污水收集管線,居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截入定福莊再生水廠處理。
兩年來,本市建成區共鋪設截污管線582公里、建成污水處理廠站12座、臨時污水處理設施83座,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此外,河道清淤、生態修復、水系連通等都是治理黑臭水體的有效措施,在治理鳳港減河、港溝河、玉帶河時,還采用了石墨烯光催化網和二氧化鈦光催化網技術,可在短時間內降低COD、氨氮等污染物濃度。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建成區57條已還清的河流溝渠,目前已全部納入各級河長的重點管理范圍,實現長效管控。此外,非建成區的84條段黑臭水體整治也將加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