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股強冷空氣的來臨,古都西安的氣溫持續下降。在這個寒冷的冬季里,西安渭河生態景觀區卻依然熱鬧非凡:河中間一塊塊淺灘上,成群的白鷺、蒼鷺、鸕鶿、赤麻鴨、綠頭鴨等在水中嬉戲覓食,白色、黑色、褐色,星星點點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前幾年我在渭河也見過一些水鳥,但沒有現在這么多,有不少水鳥都沒有見過。”市民高先生說。隨著西安渭河沿岸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周圍生長著茂密的植物使得野生水鳥既可以在此避寒,又可以覓食,越來越多的水鳥選擇在這里過冬。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從渭河綜治工程到漢丹江綜治工程再到延河綜治工程,從消滅黑臭到水質變清,從生態補償到生態修復,三秦大地水環境污染治理的腳步,一刻也不曾停歇。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我省納入國家考核的50個監測斷面(實測49個斷面)中,Ⅰ至Ⅲ類優良比例為63%,超過年度目標考核任務1個百分點。
渭河綜治 水潤關中
西安渭河生態景觀區可謂渭河生態變化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治理,如今的渭河,已經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渭河一度淪為關中地區的“下水道”,全省80%以上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治理直排河道。
為抓好渭河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底,省政府頒布實施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方案(2012—2014年)》,通過“關、建、治、保、管”等措施,下大力開展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為強化地方政府對轄區水污染防治的責任,確保渭河治理目標的實現,省政府決定從2010年起對渭河干流寶雞出境斷面、咸陽出境斷面、西安出境斷面、渭南出境斷面水質實施考核,后將楊凌、西咸新區相繼也納入考核范圍。考核辦法要求,凡轄區渭河出境水質超過污染物濃度控制指標值的市政府,必須向省財政繳納污染補償資金。此辦法的實施,開創了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與各市政府責任掛鉤的先河,也走在了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前列。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方案(2012-2014年)》既定治理項目全部完成,渭河水質改善目標順利實現,水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為進一步鞏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2015年5月,陜西省政府印發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鞏固提高三年行動方案(2015-2017年)》,繼續開展新一輪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將渭河建設成集水資源利用與休閑娛樂為一體、人與水和諧相處的關中生態長廊。治理目標為:全面消除污染嚴重水域,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恢復,西安、咸陽段水質明顯好轉。流經城區河段建成堤固、岸綠、水清、景美的城中河,流經鄉村河段建成堤凈、水清、有魚蝦的生態河。
在渭河綜合整治的過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人水和諧的建設思路,創造性地運用和總結了一些治渭新理念: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由防洪減災向綜合利用轉變;由少水、懼水向親水、居水轉變。陜西“水十條”提出,要以國家“水十條”的目標指標為導向,充分結合地方特色把脈治水的關鍵和重點,按照“南防北控、中部提升、節水循環、優化空間、底線保障”原則,統籌推進全省水污染治理。
“十三五”時期,我省將繼續強化渭河流域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快配套管網建設,提高再生水利用,推進污泥有效處理處置,推廣污水處理廠配套人工濕地,整治城市黑臭水體。隨著“柔性治水”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母親渭河將展現出更加美麗的新容顏。
漢丹清流 滋潤京津
鳥瞰陜西地圖似一位合掌跪拜的“秦俑”,在“秦俑”跪拜的腳下,漢、丹江貫穿而過。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庫70%以上水源來自漢、丹江。也正因為如此,陜南也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承擔著“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的光榮使命。
為了“一泓清水永續北送”,按照“循環、集中、工程、補償、問責”的工作思路,我省全力加大漢、丹江水質保護,制定并出臺了《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和《漢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2014-2017年)》。陜西“水十條”在國家取締“十小”企業的基礎上,針對陜南地區增加了皂素、冶金和果汁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小企業的取締任務,并在漢丹江流域逐步實施水環境污染考核補償。為此,我省通過加強環評準入、嚴格環保執法、加強農村環境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倒逼落后產能淘汰、產業結構優化、綠色循環發展,連續多年確保了優良水質安全出省。
省委、省政府將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納入對陜南三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指標體系,進行年度綜合考核和追趕超越季度考核點評。年度考核指標涉及污染減排、萬元GDP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下降率,轄區內主要河流水質,包括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下降率,漢江、丹江出界斷面水質類別;季度考核點評涉及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下降率和減排重點項目完成率,漢江、丹江出界斷面水質類別。同時,在各市(區)依法治理考核指標體系中設定了依法治理環境違法追責的扣分項指標,并提出生態環境保護“一票否決”指標。
嚴格的目標責任考核,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的深入落實。為確保南水北調水源水質的安全,“十三五”期間,我省將不斷強化漢丹江流域水環境問題的應急處置能力,杜絕各類安全隱患的產生。
為保護好“一江清水”,省環保廳開展“廳級領導包抓”制度,以削減重金屬污染物存量、控制重金屬污染物增量、嚴防重金屬污染風險為目的,對漢丹江流域內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進行全面檢查;省環境保護執法局多次組成檢查組,重點圍繞落實國家產業政策情況、環評及“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污染治理設施運行及污染物排放情況,開展了以城鎮污水處理廠、涉重金屬、鋼鐵、水泥、醫藥制造、化工、皂素、垃圾填埋場等行業為重點的專項執法檢查;陜南三市也陸續圍繞漢丹江突出環境問題開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對各級各類工業園區、礦山及尾礦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拉網式大排查,排除環境風險隱患。
漢中市把保障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安全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全面落實“水十條”和河長制,大力實施水污染防治五年行動計劃,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送西安”。近年來,為推進漢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漢中市采取綜合整治、源頭預防、防控結合、生態修復等多項措施。全市關停并轉冶煉、造紙等重污染企業42家,全面排查整治漢江、嘉陵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433個,工業排污對水質影響得到控制。國、省控重點源廢水達標排放率達95%,工業危廢、醫廢處置率達到100%。全市啟動農村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工作,劃定縣級、鄉鎮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16個。城市重點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累計造林158.25萬畝、義務植樹6536萬株、森林撫育124.0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80平方公里。
延河安瀾 水美圣地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延河承擔的功能越來越復雜,延河的負擔越來越重,目前延河水質污染較嚴重,治污壓力也越來越大。
陜西“水十條”針對陜北行業分布,將水環境風險防控作為陜北治水的核心與重點。圍繞安瀾、生態兩大目標,投資總額達90億元的延河綜合治理工程已全面啟動。規劃提出,通過實施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治理和水景觀工程建設五大工程,使延河三年內面貌大變,五年內成為革命圣地美麗的風景線。
對于地處陜北的延安來說,水資源顯得尤其寶貴。為加強區域內的水環境治理力度,近年來,延安市將包括延河在內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召開工作會議,適時通報情況,總結經驗,推動工作;制定并發布了《延安市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方案》《加強縣城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的緊急通知》《2016年油氣管道安全專項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對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保證了水污染防治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對延河、北洛河、仕望河和清澗河等主要河流編制專項水體達標和治理方案,明確水質目標,確定工程措施,確保河流水質穩步改善;實行縣區出入境水質斷面考核獎懲制度,定期公布跨界斷面水質狀況,并將其作為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
為更好地保護延河水質,延安市進一步推進農村污染防治,對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治污設施,在散養密集區實行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推廣小型污水處理技術和垃圾處理模式,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解決一批突出環境問題。比如,在市區、縣城、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出水口建設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水質。實施水資源管理,對取用水總量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縣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編制再生水利用規劃,建設再生水處理設施和管網,推廣公共建筑使用中水。
目前,延安市以河長制的實施為契機,全面開展了延河流域水環境系統治理,從而使流域內的庫、湖、濕地、河灘公園、水土保持治理統一推進,實現了由剛性治水向柔性治水的轉變,使延河兩岸生產發展有可持續的水保障,同時帶動延河兩岸城鎮快速發展,促進流域內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