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地下水是我國重要的城鄉供水水源。全國655個城市中,有超過60%的城市飲用地下水。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地下水污染問題日益凸顯。
2011年印發的《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數據顯示:全國202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以良好、較差為主。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區等地區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區地下水中普遍檢測出有毒微量有機污染指標。
全國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于Ⅲ類。部分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超標因子除常規化學指標外,甚至出現了致癌、致畸、致突變污染指標。
可見,我國地下水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地下水污染形勢較為嚴峻,甚至直接威脅飲水安全和人體健康。黨的十八大要求“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黨的十九大又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因此,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保護地下水源安全勢在必行。
隨著《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以“源頭預防、保護優先”為主導原則的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項目持續進行,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是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目前已通過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印發了《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是銜接“污染調查”和“污染防治”的橋梁
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銜接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它基于前期地下水質量評價和污染評價成果,進一步完善資料收集工作、確定污染范圍和程度、識別主要污染物、定位污染源和污染受體、分析污染遷移途徑、使用數學模型模擬預測主要污染物遷移轉化趨勢。
這一工作成果可以為地下水人體健康與生態風險評估和地下水修復(防控)方案評估提供技術支持。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既是對地下水環境調查成果的總結和升華,也是其他后續地下水評估工作的必要依據。
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包括兩大模塊,“4+8”項任務
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工作是在地下水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基礎上,開展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構建和污染趨勢預測工作。
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構建工作旨在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結果,概化評估區水文地質條件,識別評估區內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標及其污染范圍,概化評估區污染狀況,構建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
這一模塊包含了資料收集與評述、主要污染指標識別、水文地質條件概化、污染狀況概化等4項任務;地下水污染趨勢預測是以敏感點(主要指地下水源)為保護對象,在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協助判斷污染風險源對敏感點的影響。這一模塊包含了工作目標和等級劃分、概念模型的數學表達、預測工具選擇、模型校準與驗證、敏感性分析、模型預測結果分析、不確定性分析和模型的完善等8項任務。
評估的重點案例中,近四成地下水特征指標遷移擴散前緣5年內會遷移至下游的敏感點
依據評估區地下水環境敏感程度和地下水污染程度,“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項目”針對28個典型風險源開展了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工作。結果表明,其中6個案例地下水特征指標遷移擴散前緣會在5年內遷移到下游的敏感點,占評估案例總數的35.29%;5個案例地下水特征指標遷移擴散前緣會在5~10年內遷移到下游的敏感點,6個案例地下水特征指標遷移擴散前緣會在10~30年內遷移到下游的敏感點,分別占評估案例總數的29.41%、35.29%。針對地下水特征指標遷移速度較快的風險源,特別是其下游敏感點為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的,要盡快針對此風險源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同時加強水源保護工作,做好預警和應急預案。
黨的十九大指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按照黨的十九大要求,地下水的污染防治 “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地下水源保護為核心,開展地下水污染模擬預測評估,通過對地下水環境污染現狀和污染趨勢的定性定量綜合把握,為制訂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地下水源環境保護方案提供可靠依據。
作者單位: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