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所所長潘興瑤
久居北京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曾遭遇的那場令人驚怵瞠目的“7·21”特大暴雨。頃刻之間,幾條鮮活的生命被突降的暴雨吞噬。這場突兀而來的災難,讓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所所長潘興瑤感到了撕心裂肺的痛,同時,也讓他看到了作為一名科學家肩頭的責任與使命。多少個日日夜夜,潘興瑤苦苦尋覓未來的解決方案,并暗暗發誓,一定要在內澇防治、防洪減災與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有著自己的擔當。
敢為人先 填補空白
五年來,潘興瑤帶領課題組分區域研究構建了北京市中心城區精細化洪澇模型,明晰了不同情景下的內澇風險和引發內澇積水原因,創建了綜合化暴雨預警指標體系,開展了全市重點河道警戒水位、保證水位劃定工作,填補了北京市在河道特征水位確定方面的空白,解決了我國北方城市河道特征水位劃定的系統難題,建立了北京城市流域多尺度數值模擬技術體系。基于“底線思維”,構建了流域特大洪澇災害技術防范體系,使北京防汛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開啟了城市防汛減災管理的新格局。
快慢相宜 凈綠相濟
針對當前我國城市水問題日益突出的問題,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理念應運而生。北京市在2016年入選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對此,潘興瑤清醒地認識到,海綿城市理念孕育著城市水問題治理的中國智慧,實現城市良性水循環,使水與人類社會相適應,是建設海綿城市的真正意義所在。“在流域的下墊面,布置一些海綿措施,比如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生物滯留槽等,再配以管網改造等過程控制措施,既部分恢復了水循環的自然條件,也達到了城市建設的要求。”潘興瑤說。
針對實現海綿城市“水量上削峰、水質上減污、雨水資源利用”的要求,潘興瑤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快慢相宜、凈綠相濟。潘興瑤說:“‘快’,是通過提升洪澇預警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綜合提升城市洪澇災害應急能力。‘慢’,是通過排水量峰值消減和排水時間的延長綜合延緩城市排水過程,減小排水管網與河網排洪壓力,提升城市降雨入滲能力和面源污染物消減,實現城市水體的‘凈’,同時通過增加城市河道生態基流量實現城市城市生態的‘綠’。”
在潘興瑤看來,把研究成果切實運用到百姓生活中去,是最大的獲得感。針對海綿城市的應用途徑,他認為,“通過防澇體系、控污體系和雨水利用體系建設,構建點、線、面狀海綿體,相互配合嵌套的立體海綿體系,這三類措施要貫徹和遵循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方針,統籌安排,優化布設,形成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洪澇風險防控技術體系。”
殫精竭慮 孜孜以求
從2010年參加工作以來,潘興瑤把自己的整個人生融化在了水務事業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烈日下、暴雨中、田埂里,都能看到他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的熟悉身影。耕耘至子時,在熒屏子盤上敲擊文件、思忖方案,更是家常便飯。2013年前,由于妻兒都在河北廊坊居住上班,更讓他“無所顧忌”地加班,在辦公室奮戰通宵是家常便飯。每一年,他平均承擔6個項目以上,僅2012年就承擔了12個項目,完成驗收了6個項目。
2016年3月,潘興瑤因背部長了腫瘤需進行手術,術后背部刀口足有10公分長。當時正值“北京城市洪澇模擬模型建設”項目方案論證關鍵時期,他在病床上通過電話與項目組成員隨時溝通講解洪澇模型方案要點。在僅休息不到2周的時間,身體彎腰困難且不能久坐的情況下,潘興瑤又回到工作崗位投身到水務科研事業中。在他豁上性命孜孜以求的奮斗中,北京市科委重大課題“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水系洪澇風險防控技術應用”和北京市防汛辦重點項目“北京城市洪澇模擬模型建設”兩個項目才得以順利落地。
“只要你足夠優秀,肯定會有讓你發光發亮的機會與平臺。”談及北京人才政策,潘興瑤建議,在加大北京市科技基礎投入力度的基礎上,北京人才政策應當實行“分類施策、按類定級”。
“作為祖國首都,北京匯聚了五湖四海的人才。由于科研領域涵蓋范圍廣闊,科研人員往往來自各行各業。由于公眾關注點、了解度各異,社會認同就會存在差別,某些行業往往不占據優勢,不免出現所有專業‘一勺燴’的情況。這樣對某些領域及專業而言,評選難度就會隨之增加。如果科研項目按照不同種類實施策略,按照不同等級進行劃分,那么評選的波及面積就會隨之加大,給予優秀人才的競爭機會也會隨之增多。”潘興瑤說。
相關鏈接
潘興瑤,男,博士,高級工程師,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市優秀人才入選者,現任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防災減災所所長,河海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海綿城市水文過程模擬、防洪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先后參與國家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外合作項目等30余項。
目前,負責國家“十三五”水專項課題“北京市海綿城市建設關鍵技術與管理機制研究和示范”、北京市科委課題“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流域水系洪澇風險防控技術應用”、北京市防汛重大課題“北京市洪澇模擬模型建設(一期至五期)”。已發表相關論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入9篇,獲得發明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4項,編寫專著2部,獲得國家農業節水科技獎一等獎1項、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北京市水務科技一等獎1項。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曾獲北京市水科學院優秀員工、優秀中層干部、優秀黨支部工作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