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深刻闡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鮮明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為在新的歷史方位推進江蘇治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政府印發《全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7-2020年)》,決定在全省開展生態河湖行動,全力推進生態河湖建設,是黨中央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江蘇的最新實踐,必將推動實現“環境美”新江蘇的美好愿景。
首先,新老問題交織是水現狀最大特征,治水必須貫徹系統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16字治水方針,強調必須用系統思維統籌水的全過程治理。省委婁勤儉書記指出,運用系統化思維推動發展,問題導向是基點。我省地處長江和淮河流域下游,汛期要承受上游200萬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異常,境內極端天氣增多,水患災害呈多發之勢。加之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一些區域污染物排放強度超過河湖納污能力,全省Ⅰ類、Ⅱ類水比重明顯偏低,超過1/3的河湖水體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些河湖遭到過度開發利用,超出河湖生態承載能力;一些地方侵占河湖水域、蠶食河湖岸線等非法行為時有發生。面對水安全的老問題依然存在,水污染、水環境、水生態等新問題日益凸顯的實際,組織開展生態河湖行動,就是按照水問題的整體性,堅持統籌治理,提升河湖綜合功能;就是堅持自然生態的整體性,水域與陸域、城鎮與鄉村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顧,用系統思維統籌水的全過程治理。
其次,生態河湖是水治理最大目標,治水必須扭住關鍵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江蘇是水利大省、著名水鄉,建設水美江蘇始終是老百姓的一種情懷。河湖作為水資源的載體,是水韻江蘇的金名片。推進江蘇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要以生態河湖為戰略目標,治水的工作重心也必然要由以建為主,轉向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生態環境治理。開展生態河湖行動,體現生態優先原則,順應百姓生態期盼,力求實現水韻江蘇的獨特性、水治理體系的創新性,既要聯動推進各項任務,又要全力突破五大重點。
更加注重水安全保障。堅持把水利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的首要位置,突出水利工程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保障作用,不斷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鞏固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標準,繼續實施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快治太工程;優化水資源調配工程體系,繼續完善南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強化飲用水安全保障,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與達標整治,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更加注重水污染防治。以治水倒逼產業布局優化,調高調輕調優調強產業結構,大力開展工業、農業、生活、交通等各類污染源治理,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湖污染負荷。重點把水功能區達標整治作為水環境治理的關鍵抓手,并著力推動水功能區劃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總量修訂工作,形成水功能區納污總量與陸域排污單位相對應的總量控制制度。
更加注重水環境治理。全面清理亂占亂建、打擊亂墾亂種、嚴懲亂倒亂排,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底泥內源污染,加強生態清淤、干河清淤,健全農村河道輪浚機制,減少河湖內源負荷。治理湖庫富營養化,實施總磷總氮總量控制,強化藍藻打撈、生態清淤、生物凈化等措施,加強調水引流,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更加注重水生態修復。實施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實現跨流域、跨區域的互連互通、互調互濟。推進退圩還湖工程,到2020年,恢復增加湖泊水域面積不少于100平方公里。推進蘇北五大湖群生態保護示范建設,提升調蓄洪水、涵養水源、凈化環境功能,構建河湖相連、活水長流、山水林田湖草相依的蘇北生態大廊道。加強濕地保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創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修復河湖生態,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更加注重水治理體系建設。盡快完成河湖確權劃界工作,量化河湖空間管理和事務管理,明確管護主體,不斷恢復河湖管理良好秩序。扎實推進網格化管理,實現巡查、監控、網格化日常管理全覆蓋。全面推廣“五位一體”管護模式,確保廣大鄉村河塘早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著力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充分發揮市場融資作用,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河湖治理投融資機制。
第三,河長制是水管理體制最大創新,治水必須用好河長制平臺。
河長制是黨中央關于水治理體系的重大制度創新,建立了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破解了“九龍治水”困局。江蘇是河長制的發源地,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倒逼探索了河長制。去年底中央部署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我省河長制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體系、考評體系全面建立,形成了高位推動的治水新格局。開展生態河湖行動,要充分依托河長制組織體系,堅持河長主導、部門聯動、上下協同、全民參與,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河長履職要到位。建立河長履職制度,形成河長有效認河、巡河、護河、治河的工作體系。河長巡河要堅持既有形式又有內容,既有布置也有檢查。河湖沿線及入河入湖支浜沿線的產業分布圖、水功能區分布圖、主要污染情況及污染物分布圖等繪制工作,生活污染排放情況、機械加工企業清洗液使用和排放情況等調查工作都要有人抓、有人管,建立責任清單,明確責任部門、重點項目、治理要求、完成時限,逐項交辦出去。要加強“月評”“季考”和“年核”,科學評價各級河長履職情況和河湖管護情況。
部門協同要到位。部門聯動機制是河長制推行中的重要工作機制。要努力形成河長辦牽頭抓總,部門各司其責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建立問題交辦處置和協調聯動機制,通過領導小組會議、河長辦會議例會報告、重點項目協調推進、上下游聯動等方式,加強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協作聯動,強化各部門在項目推進、執法監管、督察考核中的工作責任。同時,加快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提升河長制工作和生態河湖行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上下聯動要到位。行動計劃的出臺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關鍵是要落地生根。在省政府出臺行動計劃的基礎上,發揮河長辦溝通協調作用,制訂行動計劃水利專項行動方案,組織地方全面出臺本級行動計劃,省各相關部門全面制訂部門專項方案,全力保障和推動行動計劃的貫徹實施。
考核評價要到位。考核是河長制工作和生態河湖行動的“牛鼻子”。要加快形成配套完善、全面覆蓋的督察體系,定期組織開展河長督察、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督察、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督察和河長辦督察,提高督察工作的專業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健全考核體系,以“一河一策”為依據,以績效評估為手段,因地制宜、因河制宜地細化考核指標。要強化結果運用,發揮督察考核的杠桿作用,切實督出敬畏、考出擔當。
(作者為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