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安徽省池州市池州一中雨水花園。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池州市,其美不僅在于清奇的九華山、美麗的杏花村,還在于清澈靈秀的水。近年來池州市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在讓城市保留“外在美”的同時,逐步解決了城市內澇和城市黑臭水體等問題,讓城市煥發了“內在美”。近日行走在池州,記者看到了依城流淌的清溪河、湖光山色的平天湖、澄明洗心的秋浦河,感受到了“表里如一”的海綿城市成果。
水鄉遭遇“美麗鄉愁”煩惱
“海綿城市建設以‘水生態’為核心,給池州城市生態整體升級帶來契機。”
然而,誰會想到,在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之前,這樣一個山青水秀的江南小城近年來卻遭遇了因“水”帶來的“美麗鄉愁”煩惱。
齊山大道、長江南路是縱貫池州市南北、連接新老城區的兩條主干道。三年前,這里逢雨必澇。“一到暴雨天,路面的低洼處積水往往會沒過膝蓋,機動車全部‘泡澡’,池州真正成了‘池’州。”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每逢雨季到來,不僅一些市政道路變成“水道”,很多居民小區也會開啟“看海”模式。
池州市位于長江之濱,境內有三大水系、十條河流,降水充沛。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致使硬化地面越來越多,降雨回補地下水的能力越來越弱,致使城市內澇不斷、城市水體水質不穩定。
池州市排水公司負責人金偉如說,由于管線常年深埋地下,被腐蝕的管線經常會出現 “跑冒滴漏”,雨污混流、管道塌陷等情況時有發生,城市內澇積水情況較為嚴重。
就在池州市為“水堵”(硬質鋪裝多)、“水多”(暴雨排澇不及時)、“水臟”(水體黑臭)等“水患”煩惱的時候,兩年前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使其迎來了根治水患的良機。
“海綿城市建設以‘水生態’為核心,給池州城市生態整體升級帶來契機。”池州市住建委副主任余祖平告訴記者,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除了對降雨徑流管控、避免“城市看海”外,還包括黑臭水體治理、尾水資源利用、自然生態系統構建、綠色凈化功能利用、水環境綜合治理以及親水環境打造等。這些不僅為城市居民帶來了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也降低了傳統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和運維成本,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按照《池州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三年實施計劃(2015—2017)》要求,池州市將中心城區18.5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劃為建設示范區,規劃建設117個項目,示范區城市內澇防治標準達30年一遇,城市防洪標準達100年一遇。
余祖平表示,海綿城市試點建成后,不僅能讓池州“表里如一”,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還將進入濕地系統二次凈化,回灌清溪河,在做到循環利用的同時,提升了進入長江的水質。
PPP模式解決建設資金瓶頸
池州海綿城市建設試點3個PPP項目總投資42.3億元,其中,以1.36億元財政資金撬動40.94億元社會資本,真正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小城大建設”帶來的資金問題通常是一大瓶頸。池州市財政局分管經建、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負責人唐海洋告訴記者,對于池州這個2016年財政收入才100多億元的小城市來說,3年要建設117個總投資達52.38億元的海綿項目,壓力很大。
如何讓海綿城市建設無“后顧之憂”?PPP模式給池州帶來了新思路。
池州市財政局PPP中心主任章正龍介紹說,池州海綿城市建設試點3個PPP項目總投資42.3億元,其中,以1.36億元財政資金撬動40.94億元社會資本,真正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诤>d城市建設產出目標要求,按照“源頭改造—城區排水系統改造—清溪河截污與控污改造—濕地尾水處理—主城區黑臭水體改善”總體建設思路,池州市采取連片開發的方式,將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重點部分,系統打包了3個具有不同特點和功能的PPP項目,分別是污水處理及市政排水、清溪河水環境綜合治理、濱江區及天堂湖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第一個項目包總投資為20.54億元,其中存量資產7.12億元,合作期內預計新建投資13.42億元;第二個項目包總投資為8.96億元;第三個項目包概算投資約為12.8億元。
“3個項目包由于自身特點不同,其運作模式也略有不同。”章正龍說,第一個項目采用“廠網一體、存量增量一體化和特許經營(TOT+ROT+BOT)”的運作模式,將主城區范圍內存量資產整體打包出讓給項目公司,并授予其投資建設新建污水處理及排水設施項目、運營所有污水處理及排水設施的26年特許經營權,政府獲得存量資產7.12億元的轉換資金。第二個項目基于清溪河流域“源頭改造—中途轉輸—末端治理—考核達標”的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采用“設計+建設+融資+運營”(DB鄄FOT)”的運作模式。第三個項目主要圍繞老城區基礎設施和城市新區公園建設,運用多種低影響開發手段,采用 “建設—經營—轉讓(BOT)”的運作模式。
“財政拿錢不多,但給社會資本吃了顆‘定心丸’。”池州鐵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經理胡小立說,財政投入增強了社會資本方的信心。中鐵四局在濱江區及天堂湖新區基礎設施PPP項目中,用的全部是自有資本,并沒有向銀行貸款。中鐵四局敢這么“砸錢”,主要基于兩點:海綿城市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重要一環;池州市政府規范的PPP運作模式,有效保障項目健康有序建設,增強了社會投資的信心。
“PPP模式建設海綿城市緩解了當期財政壓力,但財政并沒有因此而少掏錢。”唐海洋告訴記者,就像住房按揭抵押貸款一樣,財政要按照項目運營年限,連本帶利,每年支付社會資本投入的費用。目前比較科學的一種付費方式是,地方財政可以根據自身財力增長情況,以“先低后高”的方式,每年支付社會資本費用。當然,地方財政也可以每年按固定額度支付社會資本費用。
對已下達的中央財政10.8億元試點補助資金,池州市財政局在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的同時,做好規范使用工作。據池州市財政局經建科科長章月群介紹,市財政局撥付市城投公司10.5億元,用于建設項目工程款;撥付市產業基金公司0.3億元,??钣糜诘陀绊戦_發雨水系統項目獎勵。截至2017年9月末,市財政共撥付資金11.0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2.15億元,用于支付第一個PPP項目包的運維費用。
留住“山水鄉愁”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池州市不搞大拆大建,主要根據現有的地形、綠地空間等條件,建設海綿城市,真正留住“山水鄉愁”。
雄厚的資金保障了海綿城市示范區建設的順利進行。截至目前,池州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已建成面積為12.95平方公里,占試點區域面積的70%。同時,池州市已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72個,在建項目45個,預計明年上半年將全部完工。
站在改造后的齊山大道行人便道上,記者看到,道路兩側是延綿幾公里的濕地公園,兩旁非機動車道隔離帶已換成開口路緣石,下沉式機非隔離帶、植草溝、溢流口和多個雨水花園已經建成。
池州市海綿城市技術咨詢辦公室負責人劉強告訴記者,通過調整地形豎向將雨水導流至海綿設施,改造后的隔離帶和植草溝達到雨水滯蓄和凈化效果。為抵御暴雨侵襲,局部路段和人行道還設計成行泄通道。
“去年6月底,齊山大道經受住了罕見的連續強降雨的考驗。”劉強說,連續一周的降雨量累計達到566毫米,沒有讓這條連接新老城區的主干道發生積水,反而讓濕地公園變得更加生機盎然。道路兩旁人造與天然的海綿體,讓硬化路面恢復了“彈性”。
如今,因風光旖旎,齊山大道兩側的濕地公園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到此駐足小憩、鍛煉身體。“這里風景好,空氣特別好,跑起步來感覺心曠神怡,非常舒服。”市民張女士笑著說,她幾乎每天都要來此鍛煉。
與齊山大道的海綿改造單純解決積水內澇不同,池州一中的海綿改造則更多地在雨水回收利用上做文章。站在池州一中的圖書行政樓下,記者看到,學校廣場和停車場的瀝青路面全部換成了嶄新的、紅黃相間的透水混凝土路面,庭院雨水花園、路邊植草溝、景觀水體等海綿設施也一應俱全。
劉強告訴記者,此前校園內路面硬化率高,一下雨校園就變成了水塘。經過改造以后的校園,全年80%的雨水會直接滲透至地下,經過透水材料和土壤自然凈化后收集至雨水收集池,可以用來沖洗路面、灌溉校園苗木,雨水回用率超過15%。
池州一中校長王慶邦對記者說:“我們用蓄水池的水沖洗路面、灌溉苗木,節省了大概20%的水費支出。不僅如此,植草溝、雨水花園等下凹式綠化帶,還過濾、吸收了雨水中的泥沙和一些有害物質,使蓄水池中的水質得到了提升,學校綠化面積也因海綿化改造而增大了1/3。”
據了解,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池州市不搞大拆大建,主要根據現有的地形、綠地空間等條件,建設海綿城市,真正留住“山水鄉愁”。
“我們要更好地保護池州現有的山水林田湖,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態本底,將池州獨特的自然濕地打造成城市‘綠肺’。”劉強對記者說。